<內容簡介> 聽,台灣料理人說廚房的故事! 本書是作者從學院到廚房、不求學位只求美味的田野調查+心得分享。 暢談在美國麻州劍橋廚藝學校習藝、在香港飯店餐廳實習及工作的甘苦見聞, 以及對廚房百態、食材應用與當今飲食風潮的觀察心得。 1998年秋,作者第一次離家,辭去國中教職到紐約攻讀文化人類學。 學院裡人人都有念不完的書與寫不完的報告,為了舒解壓力, 有人跑步,有人練瑜珈,有人喝啤酒,有人上教堂, 但對作者來說,沒有任何一種活動比洗菜切菜, 淘米醃肉這樣熟能生巧的機械性動作更能安撫焦慮與疏解壓力。 每天下課買菜做菜成為她留學生活的例行休閒。 婚後,伴隨丈夫學習的因緣,作者因著廚藝夢想的覺醒 進入了劍橋廚藝學校研習專業廚師課程,自此從學院走進廚房, 進入另一個截然不同的知識領域,追尋另一個夢想。 作者回憶以前每次跟人家說她是念人類學的, 得到的回應往往是「好深奧哦!」口氣中夾雜著景仰、不解與同情。 現在告訴人家他是個廚師,社交簡直無往不利── 不管是哈佛學生,家庭主婦,乾洗店老闆還是水電工人, 人人都表示高度興趣與善意,會做菜忽然變成一種很炫的技能! 如果他們得知作者放棄博士學位追求廚藝,幾乎大家的反應都是「好極了!」 在美國,作者求新求變與追逐夢想的勇氣似乎比堅忍不拔和光宗耀祖重要。 2006年9月,作者開始於網上經營部落格「廚房裡的人類學家」, 其實也算是作者的一卷網上田野筆記。 作者回頭看一些早期的篇幅,驚訝自己當初揉個酥皮麵團也緊張兮兮, 站幾個小時就喊累,才發現兩年下來自己不只廚藝精進, 思考也越來越像個廚子,就是人類學家說的,已經 「土著化」了。 這些筆記內容林林總總,有些談人物,有些談烹調技巧、食材特性, 貫穿其間的主軸是作者從一個愛做菜的研究生變成餐廳裡專業廚師的學習過程、所思所感。 在此集結成書與大家分享,希望讀者透過文字也能感受到動刀玩火、烹魚割肉的樂趣, 下回上餐廳吃飯時或許能想像一下桌上的菜是怎樣一群人為你準備的。 如果看了這些經驗能讓讀者們也想進廚房發揮一番,那就再好不過了。 ★本書特色: 1.近來揭露廚房秘辛及獨特飲食文化的書籍雖不少,但多數來自翻譯,少見國人書寫之作。 這一回,聽聽來自台灣的料理人說說廚房的故事。 2.作者雖由學院轉向廚房,但其於學院中養成的學術訓練和人文滋養, 以及本身具備的多國生活經驗,都令她得以擁有更開闊寬廣的眼界與見地, 建立起屬於自己、屬於台灣人的客觀角度觀察廚房百態與當今的飲食風潮與文化。 3.放棄即將到手的人類學博士學位轉投學習廚藝,習成並從廚房裡最礎的學徒做起, 作者築夢的勇氣是許多人所欽羨的,而這也是現在台灣所缺乏的,一種對夢想的實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