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讀書評

當生命陷落時:與逆境共處的智慧

《當生命陷落時:與逆境共處的智慧》的書評

它提出了很有趣的概念:放棄希望。當人真正放棄希望而活在當下的時候,才是真正的解脫。 不再尋求更好的地方、更完美的自己,而是接受當下的不確定與不安,不尋找什麼來保護自己。才是真正的無懼。 當恐懼出現的時候,別急著掉頭就跑。觀察、覺察自己對恐懼的反應,仔細看看這個東西到底是什麼,懷抱著一個好奇心,面對恐懼,就能使之失效。 當感到孤獨時,我們總會習慣做事情來逃避。這本書提出了六種方法來面對孤獨:「寡欲、知足、不從事不必要的活動、圓滿的紀律、不留連於慾望世界、不界散漫的意念尋求安全感。」 處在孤獨的當下:其實沒什麼好失去的:不要追逐太多東西:瞭解到自己基本上都是孤獨的:不成癮:意念出現、就放掉它,不要無事忙。

80/20生活經

《80/20生活經》的書評

丟掉代辦事項,擬定一個「勿辦事項」。簡化行動,把時間花在20%的重要事項上。 這本書一直強調一個概念:Less is More. 省下力氣去做自己能帶出最多價值的事情、帶出自己的獨特。 裡面有許多練習,有助於釐清與思考人生的方向。

百合心

《百合心》的書評

非常喜歡的一本推理小說,雖然推理成分不多,但把殺人狂的心理狀態,用一種奇特又鮮明的方式描繪出來,讓讀者似乎可以同情。 引人入勝,開始了就不想停下來。

逆時針:哈佛教授教你重返最佳狀態

《逆時針:哈佛教授教你重返最佳狀態》的書評

作者指出,我們容易把身體狀態分成二元,在還沒被檢驗出問題時認為自己健康,反之便是疾病,或者貼上各類標籤(老了記憶力衰退、行動力下降),實際上卻有模糊地帶或是詮釋的可能。老人不記得一些事其實是因為選擇性記憶;得了某種疾病可能會好轉或症狀減緩。過度聽信同一位醫生的診斷也有風險,畢竟醫生也是人,不夠專心的狀況下仍有誤診的可能。重點在於我們是否有足夠的覺知來觀察自身的變化,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應變方式。

The 100 Thing Challenge

《The 100 Thing Challenge》的書評

內容有點過於瑣碎,主要在討論作者計畫中的考量點與條件,例如,同一類的東西只算一件,各種襪子便只算一件物品,另外,家人與共用的東西也不算入內。 然而精神可嘉,把生活周遭的物品減低至100件,的確是個很大的挑戰。

丟掉50樣東西,我學會勇敢

《丟掉50樣東西,我學會勇敢》的書評

這本的重點在於處理「心」上的無用之物,例如我們對自我設下的侷限與貼上的標籤,給自己更多空間去探索、相信自己。 很勵志,也不會流於細瑣。

不「應該」的人生:在冰島的人生七堂課

《不「應該」的人生:在冰島的人生七堂課》的書評

旅遊心理學為這本書增添不少紮實內容,裡面分享的書籍看起來也很有趣: 《逆時針 : 哈佛教授教你重返最佳狀態》、 《丟掉50樣東西, 我學會勇敢》。 另外還有一名為Dave Bruno的勇敢人士,決定把自己生活所需雜物減少至100樣,雖很好奇,但台灣尚未翻譯這本書《100 Thing Challenge》。

作家日常

《作家日常》的書評

幽默輕鬆的文筆,閱讀起來毫無壓力。 滿足了普通人對於一窺「作家」私底下模樣的狗仔心態 :)

一整年不用錢

《一整年不用錢》的書評

Permaculture master: Patrick Whitefield's The Earth Care Manual

做自己,還是做罐頭:勇敢挺自己的第一堂課

《做自己,還是做罐頭:勇敢挺自己的第一堂課》的書評

夢境智慧探索卡 《越少越自由》--區紀復 Eugene Gendlin--研究夢境的大師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