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33
① 所謂「個人財富自由」,是指某個人再也不用為了滿足生活必需而出售自己的時間了。
② 關注成長,而不是關注成功。為什麼呢?因為當成功發生的時候,它已經成為過去—這一點很重要,很重要!
P.53
你最好,事實上也必須關注且只關注自己的持續成長。
只關注「估值」的人通常不幸福,理由有若干
① 總處於不滿意的狀態—被低估的時候不開心,被高估的時候覺得不夠。
②因為缺乏價值的支撐,所以估值必然逐步降低,更可能被過分低估。
③不得不頻繁地「重新掛牌」,而且要面對越來越少的「不夠精明的買家」。
P.68 必須滿足消費者以為的剛需這個道理在任何地方都適用。
P.73 不同人的思考角度、思考依據、思考品質差異巨大,很多人甚至從來沒有認真想過,「不肯花錢購買服務,寧願用自己的時間來省下那些錢」這種作法,更合理的依據應該是:確定自己的時間價值抵不上那個時間消耗。只有在這樣的時候,「不花錢」才是合理的。
P.126 邏輯不是刻在我們基因裡的東西,而是在人類發展過程中由少數聰明人歸納總結出來的東西。它是幹什麼用呢?用於「預測未來」。除了邏輯學以外,數學、機率、統計都屬於這類工具—誰說上學沒有用?
P.130 自己首先得是個貴人,才能遇到貴人,甚至更多貴人。
P.131 「做對的實情遠比把事情做對重要得多。」
P.150 所謂「投資」,無非是用現在的資源換取未來的資源。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我覺得,真正的安全感其實是來自對未來的清楚思考,而不是來自像房子、車子、證書、存款這種在別人眼裡「實實在在」的東西。
P.175 為什麼英語學不好?因為「用英語」對絕大多數人來說,根本不是剛需。
P.186 只有「活在未來」的人才有真正的耐心,換言之,衡量一個人的耐心有多大,只要看他活在多久之後的未來就可以了。
P.208 衡量我該用多少錢購買的主要標準實際上是我的「支付能力」—依然與成本無關。
P.213 如果你正在做的事情是最被需要的事情,那麼你就是最被需要的。要挑「最被需要的事情做。」
P.226 想要做到,就要先從物理上接近目標。
P.254 我一向有個看法:若覺得某件事情需要努力和堅持才能完成,那這件事情大抵從一開始就註定做不成了,需要努力、需要堅持,說明骨子裡不願意接納。
P.288 面對越大的機會,人們的行動力越差。
P.337 是不是「早」根本不重要,關鍵是不是「對」。事實上,更關鍵的點在於是不是「長期對」。所以,以後你就不用有幻覺了—好像如果早知道你就會不一樣似的。
P.344 短期價格預期是不可能的。長期價格預期是很可能的。預測期限越長,預測難度越低。
P.347 週期是理財投資活動中最為關鍵的考量因素,是在實踐之前必須學習、研究、掌握、遵循的理念和現實,可惜它總是被忽略。如果不深入了解週期,就無法對趨勢進行有效的判斷。
P.362 所有的投資「功課」都在投資之前完成的—買什麼,什麼時候買,怎麼買,達到什麼指標之後賣,怎麼賣...這些都是要在投資之前完成的「功課」,而不是投資之後再去「補」的「作業」。
P.367 什麼是價值觀?價值觀就是思考「什麼更重要」和「什麼最重要」,然後盯住重要的,而不是那些不重要的。
P.373 創業方向選擇
高頻
剛需
大市場
P.380 在風險投資者眼中「成長率」是最重要的。
P.28 「複利效應」指的是:從一系列小而明智的抉擇,獲取巨大的報酬。
P.50 突然間妳沒有來由地做出某個愚蠢的抉擇,或是一連串的小選擇,最終破壞了你的努力和動能?因為沒能好好思考你的抉擇,沒能好好衡量風險和可能的後果,導致你必須面對非預期的結果。
P.59 變幸運的完整公式:準備(個人成長)+態度(信念/心態)+機會(好事發生)+行動(採取行動,把握機會)=幸運。
P.103 所以你的動機是什麼?如果你想要你的生活有明顯進步,總要有個理由。想要讓你做出必要的改變,你的動機必須是非常激勵你的東西,會讓你保持衝勁,而且持續多年都是這樣。
P.107 如果你尚未清楚定義你的價值觀,可能會做出和自身期望背道而馳的選擇。舉例來說,如果你非常誠實,卻和慣性說謊者在一起,這就是背道而馳。當你的行為和價值觀相悖時,你會變得不快樂、沮喪、消沉;事實上,心理學家指出,當我們的行為和舉動不符合自身價值觀時,最容易導致壓力。
P.108你可以問自己:「這和我的核心價值觀相符嗎?」若相符就去做;若不相符就別做,也不用回頭看。
P.119 人生可以歸結為這個公式:你→選擇(決定)+行為(行動)+習慣(重複行動)+複利效應(時間)=目標。
P.133 如果你不改變日常做的事情,永遠不會改變你的生活。成功的祕訣,就在於你的日常作息。
P.171 人們在展開一項新企圖之初,往往總是操之過急。當然,我希望你對建立追求成功的節律感到興奮,但你必須找到一種適合自己、可長可久的執行方案,這樣才能夠堅定、積極、長期地做下去。若你操之過急,一下子做太多,讓自己負荷不了,就注定失敗。
P.174 你一周很容易抓出四十五分鐘或一小時的空檔,但要你每周五天、天天找到兩小時的空檔來實踐例程,難度太高了,永久持續的可能性比較低。
P.182 每個人都受到三種影響力的作用:1.輸入(你餵養頭腦的東西) 2.交往對象(你往來相處的人)3.環境(你的周遭)。
所謂自律者,只是擅長建構生活,不讓自己曝露在充滿誘惑的環境中,就不需要展現超凡的意志力與自我控制力了
只要你願意堅持多年,起初看似微不足道的改變,終將以復利計算一樣,利滾利滾出非比尋常的結果
習慣就是自我改善這件事情。的復利
結果是習慣的滯後指標。你的財產是財務習慣的滯後指標。重視飲食習慣的滯後指標,你的知識是學習習慣的滯後指標,你的雜物室整理習慣的滯後指標。重復什麼就得到什麼
馬刺隊的學員休息是貼着社會改革家雅各裏斯說的話,當一切努力看似無用,我就會去看石匠敲打石頭,可能敲了100下,石頭上連一條裂縫都沒有,但就在第一百零一下石頭斷裂爲兩半,然後我了解到把石頭劈成兩半的不是最後那一下,而是先前敲擊的美一下
別管目標,專注於系統就好
目標達成不過是短暫的改變,假設你的房間很亂,你設定了清理這個目標,若能鼓起清掃的動力,你就會得到一個整潔的房間。但是要是你繼續維持。囤積物品的惡習過不了多久,你又得開始下一波的清理,這是因爲你背後沒有改變的系統,就是治標不治本的
目標與長期進步互相矛盾,目標取向的心態可能造成一種溜溜球效應,許多跑者連續努力數月,但通過終點線之後就停止訓練了,比賽結束,經歷也隨之消失,當你的一切努力都聚焦於一個特定目標達成目標之後,還有什麼能推動你前進?正因爲如此,許多人才才在實現某個目標之後重拾舊習
設定目標的目的是贏得比賽,建立系統的目的則是繼續留在比賽,真正長遠的思考是不顧目標的思考,重點不在於單一的成就,而在於不斷精進持續改善的循環,到頭來進步的必要條件是對過程的投入
你採取的每一個行爲,就像一張選票,投給你想成爲的那一種人
每個習慣不止產生成果,還教導你,更重要的是信任自己,一開始相信自己真的可以完成這些事
所謂習慣,就是重復次數多到足以自動化的行爲
人們選擇某樣產品,往往不是因爲那樣產品是什麼,而是因爲產品在哪裏
習慣改變取決於你身處的空間以及眼前的提示
創造明顯的視覺提示,可以把你的注意力引至你想要的習慣
想要習慣成爲生活的一大部分,就讓提示成爲環境的一大部分
倘若無法移動到全新的環境,就重新定義或重新整理當前的環境,爲工作讀書運動娛樂與烹飪區域隔出不同的空間,我個人覺得很有用的一句口號是,一個空間,一個用途
習慣就是多巴安驅動的回饋回路,極度容易養成習慣的行爲,吸毒吃樂色,實物打電動瀏覽社羣媒體都是與較高濃度的多巴胺有關,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我們基本的行習慣行爲,像是飲食喝水社交等等
多年來,科學家都假定多巴胺值和愉悅有關,但現在。我們知道,多巴安在動機學習記憶懲罰厭惡以及自發行爲等許多神經學過程中扮演都扮演核心角色
讓我們採取行動的是對獎賞的期待,而非獎賞的實現,有趣的是,接收獎賞時,大腦裏被啓動的獎賞系統跟預期獎賞時被啓動的系統是同一個,期待某個驚豔的感覺往往比獲得那個經驗更好。這邊是原因之一。小時候想着聖誕節,早晨這件事情可能比實際拆禮物更高興,長大後幻想即將到來的假期可能比實際度假更享受,科學家說,這便是想要與喜歡的差異
啓動狀態讓你覺得自己有在做事,但事實上你只是準備要做事而已,當準備變成了一種拖延,你就必須做出改變,你不會只想計劃,你要的是實行想要精通一項習慣,關鍵是由重復開始,而並非完美,你不必詳細列出新習慣的所有特徵,只要開始實行就好,這就是行爲改變第三法則,第一個重點開始重復施行就對了
習慣的養成取決於頻率,而非時間
常聽到要人家問要花多久才能建立一個新習慣,但大家真正應該問的是要花多少次才能建立一項新習慣,也就是說要重復多少回才能讓一項習慣自動化。關於習慣的養成,時間的流逝並沒有什麼神奇的幫助,21天30天或300天都無關緊要,重要的是執行該行爲的比例,你可以在30天內做某件事情,兩次也可以做200次,頻率才是對結果造成影響的關鍵,你目前的習慣如果沒有經過數千次的重復,也有數百次,也有數百次才會被內化新習慣呢,同樣也是需要具備相同程度的頻率。要養成一個習慣,必須去實踐,而讓實踐發生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遵循行爲改變的第三法則,讓行動輕而易舉
帶你掌握起頭的技巧兩分鍾就變成開啓更大慣例,之前的儀式不僅讓習慣變得更容易,也是經濟困難技能的理想方式
祕訣在於在覺得費力之前就要停止
即便只在健身房呆五分鍾。這類的策略之所以奏效,還有另外一個原因,他們強化了你想要建立的身份,如果你連續五天出現在健身房,即使每次只待兩分鍾,就是把票投給新身份,你在乎的不是練出好身材,而是把焦點放在成爲從不錯過健身的那種人,你採取最小的行動來確保自己慢慢變成想要變成的那種人
進步令人滿足。視覺上的測量,例如,移動奎文針法夾彈珠則提供了你所有進步最清楚的證據,結果這些東西強化了你的行爲,並未任何活動增添了一點點立即的滿足感
。你不知道在狀態不佳或忙碌的一天,繼續執行你的習慣有多大的價值,那些錯過習慣的日子對你造成的傷害比成功執行習慣的日子對你造成的注意更大,例如。從100元開始,存50%的獲利可以讓你擁有150元,但是只要33%的虧損,就會讓你的財產疊合一百元,換句話說,避免33%的虧損,其價值等同於達到150元的獲利,如查理芒格所言,複利。的原則就是非必要,別中斷。這就是爲什麼意興闌珊的健身往往是重要的健身,懶得動的日子與狀態不佳的健身讓你維持住先前狀態,好日子攢下來的那些福利,僅僅做一些簡單的運動,意義都很重大,不要交白卷,不要讓虧損侵蝕你的復利。況且重點不在於健身時所發生的事情,而是要成爲不錯過健身的那一種人動力,慢慢的時候去鍛煉很容易,但不想做的時候還去,這才是最重要的。進去上班五分鍾也很容易,也不一定會能改善你的體能,但是它是可以強化你對身份的認同
習慣加刻意練習等於精通
聚焦:。馬克寫自傳的方式顯然比較好,因爲它的做法達成三個目標,第一,他把自己的所有經驗提出一個完整摘要,並爲讀者架構這些資料,以支持他的整體目標,第二,他立刻就能因此建立信用,最後他列出自己的強項以及明確的專精領域,因此,任何在相關領域工作的人都能想出幾個可以合作的方案
如果你完全依賴履歷表找機會,就會失去自己說故事的機會,一張履歷表,不過就是一籮筐的工作技能與教育成果,但履歷表沒有來龍去脈,沒有觀點,也沒有連接這些經驗的故事,好讓讀者了解,爲什麼你會有這樣的經驗,如果你的變動很大,丟了一份工作或轉職到新的行業履歷表,沒有辦法告訴別人你這些行動的理由與好處,更精確地說,你留給讀者自己去判斷。另一方面,自傳就是你的人生故事,由你來說也需由你來架構,你可以控制信息,所以你可以強調你認爲最重要的部分
讓名字成爲名片中最重要的品牌:。準備自我行銷說辭。需要很多事情的準備工作。想象一下,你在某個社交場合,有人問你,你的工作是什麼,這就是你告訴他們你是兼職創業家的機會。所以千萬不要錯過這個機會,好消息是,由於你在第六章做的練習已經有了所有需需要的基本元素,重點是要讓人有可以記住的東西,也就是你的日常工作或者你的公司,然後把這個記憶點喝,你未來想要達到的目標聯結在一起,只要做點準備就可以了。例如派翠克的自我行銷說辭:。我是派崔克,我一開始是醫生,但很快就決定想要進入商業界,在從事氣管顧問期間,我運用我的醫療經驗,在法醫訓練,尤其是戰爭衝突地區之後,我開始對衝突地區的安全感產生興趣,於是我決定把一切整合在一起,成立了一家安全與法一公司,我現在想到新的地區發展,歡迎介紹這一類領域有專精的人才。當然,它也可以,只是說我的名字是。龐德詹姆斯龐德,但你永遠不會知道他曾經是個氣管顧問
利用網絡建立信用:。不會只穿內衣就跑去參加社交活動,所以你也必須確認,關於線上的社交活動也要有適當的裝備,借由加強你的線上信用,更可能提升有意義的聯結,至少這表示你在領英的個人檔案要包含所有的證照,你的靈檔案要引領過去完成的工作作爲基礎,已形成你的自傳,內容要協調且一致,並且提供個人經驗志向的脈絡說明,讓過去的成就說明一切,這是非常理智的事情。其實我心裏有人們,似乎樂於在網站上有很多誇大的資訊,如果你是比爾蓋茲或歐普拉,說自己是有遠見的企業家。並無不妥,但對其它99%的人來說,這個說法有點誇張了
如果你計劃推出一個強勢品牌,作爲你的兼職事業,就可以更進一步在網絡中切出一個屬於你的角落。一般人通常會對網絡上看到的訊息信以爲真,所以如果你在某個特定領域能加強信用,就會有效果,目標很簡單,任何人只要Google一下,你的名字就會出現。並且會是那個領域的權威。就是所謂的谷歌檢驗,不管你是從寫blog開始爲專業刊物寫文章發推特短信,在研討會上演講,甚至在電視上出現所有的活動,都會建立信用,強化你的個人品牌,也能說服其他人和你見面,是值得花的時間
你有多想在特定領域公開宣稱你的興趣,就要看你對宣傳建材事業的自在度而定,你可能會選擇把線上形象和兼差事業獨立開來,可能基本上想維持線上的的知名度,無論如何,當你在對別人介紹自己的時候,還是有幾個基本步驟可以加強你的信用,只要在時間與金錢上小小投資,就可以買到網域名稱,設定公司的email。訂購名片,甚至把商標設計交給羣衆外包,這些資源大多都是免費或者很便宜,就會讓一切看起來猶如天壤之別,由於這些做法都非常容易,所以我每次收到的名片。上映的email都是hotmail,看起來沒什麼價值,我都會感到有點意外,當改善這一切是這麼便宜且容易的時候,爲什麼要讓自己看起來像一個業餘的角色呢?
P.149 股市有一句話:「大盤大漲三日,散戶不請自來。」
P.153 一直以來中國股市完全是走自己的路,跟國際股市脫鉤。
P.183 最適合散戶的投資方式就是被動式投資。
P.197 中小型價值股,當大盤大跌時,這些股票的跌幅常常是大盤的一半不到,原本沒有漲到的小型價值股在轉空時就很抗跌,當初沒有人買,後面就沒有人賣。沒有漲到的東西就不會跌,市場很公平。如果從價值投資的角度來看,籌碼面所造成的大型股、小型股股價失衡是不會長期下去的。但是短期就會很尷尬,因為當短期的被動式操作趨勢還在持續時,權值股(大型股)持續走強,小股票會持續走弱,貴得更貴,便宜的更便宜。價值投資有時候不是難在選出價值股,那些股票都很便宜,從本益比、股價淨值比、殖利率的角度來看都很容易判斷,問題就出在這種不合理的趨勢何時會反轉。價值投資者必須對自己的判斷有信心,並且堅持下去,只要可以撐過去,後續的低風險和高報酬就是你的。
P.212 事實上電信股的風險比你想像大超多‧可能收不到電話費或是出現通訊革命。
P.214 行為經濟學跟投資相關的心理學都證明,依照人類的直覺與本性投資,通常都會大失敗。反直覺跟違反人性的投資法,像是價值投資、反向操作,反而比較會成功。
個股投資風險太大,所以投資股票一定要搞成投資組合,才能分散風險,單壓一兩檔的風險實在太大。
P.217 就作者的經驗來看,很多大股東不認真搞本業經營,專搞業外投資就市場效率性來看,這檔個股的內線交易嚴重不嚴重。當市場太有效率,無論是利多或利空消息發布以後,股價都不太動就表示內線早就提早反映過了。多數個股在你還在狀況外時,就突然大漲或大跌一個波段,等到利多或利空消息發布時,你才豁然開朗。此時回頭看看起漲點或起跌點,你會發現內線起碼早你3個月就知道重大消息了。因為作者不去玩資訊會處在劣勢的公司。最後作者乾脆只玩大公司、好懂的、穩定的產業和公司。例如:民生消費產業的龍頭,這樣只需要每天看報紙或自己去消費就很好追蹤,然後再看長期趨勢買進。
P.220 目前作者挑不到台股可以放心存股的標的,寧願叫大家去存0050或是挑一檔比較好的基金。存股有一個問題,許多投資人認為存股就可以不用管價格的高低,可以定期定額買,這是錯誤的觀念!
個股不能不管股價就定期定額買!因為從股票的角度來看,同一家公司不一樣的價格就等於是不同東西了。基本上定期定額買個股在價格這邊,是會違反價值投資邏輯的。當你買的東西越來越貴(這裡的貴指的是本益比不是股價)時從價值投資的邏輯來看,你應該越買越少,甚至停手不買。因為對於投資來說價格非常重要!好公司買到爛價格,你有可能會虧錢。反之爛公司但買在很漂亮的低價,你賺錢機率反而高。如果是我當股票太貴我會減碼,我不像同業會去買好公司,我喜歡買好股票。(股價比較有吸引力的公司。)
P.223 許多人覺得存金融股很安全,但是,我覺得金融業的風險沒你想得低,你覺得風險低根本是無知。
P.227 從目前的角度來看未來的投資報酬率可能不會如預期。作者預期未來30年,一個穩健配置的投資組合的整體投資報酬率,可能每年只有3%~5%,在這種情況下,存錢對資產增加的幫助就比投資高很多。投資就是讓錢滾錢,為了要讓錢滾錢發揮威力,你要有很多本金,要有很多本金就是要先存錢。
P.235 記帳可以分析你的財富叫果傾向。「財富效果」在經濟學上指當你的年薪越高,你的花費就越多。
P.282 本益比的公式為股價除以每股盈餘,並用來判斷股價是便宜還是昂貴?如過是用公司過去4季的EPS來計算,就是回溯本益比。但是,股價是反映未來,因此用未來4季的預估獲利來估算EPS,對股價預測參考性更高。雖然說本益比是用來判斷股價是便宜或昂為的指標,不過本益比的下滑通常代表市場對其前景看淡。就個股來說,成長性低的股票,市場給的本益比(預測的EPS那種)就越低。
作者認為台積電的評價上漲跟市場對它的評價提升完全沒有關係。以作者來看,台積電的評價提升有很多泡沫成分,萬一景氣反轉向下,台積電的獲利、本益比和股價淨值比都下修,股價就會有很大的負面影響。
P.326 以作者而言建議的資產配置是30%~50%以下風險資產(股票、債券各半)10%~20%安全配息股組合、30%貨幣基金(現金)、5%~15%黃金,這樣的組合相對安全,又有一定的抗通膨能力。作者也建議參考美股席勒本益比從30倍一直往下買到15倍。
P.328 作者認為中國經濟也還在高速繼續成長,經濟體已經大到不可忽視,假設以後要投資全球,勢必不可能少掉中國投資的板塊。作者目前沒有投資中國的部位,但是這波崩盤或回檔後當中國資本市場越來越開放,資本秩序越來越好、財報越來越可信、企業越來越重視股東權益時,作者就會進入中國股市。
P.331 身上要預留現金才能在跳樓的資產價格時大買特買。預留現金在崩盤時加碼,更可以快速累積資產。舉例來說把你的資產從100元抱到20元再抱回100元,跟你有很多現金,在看到資產剩20元的當下加碼買進,然後抱到100元大賺400%那感覺很不一樣。股票是市場的領先指標,當經濟還看不出好壞時股票市場就會提前反轉了。
P.88
艾賓豪斯記憶遺忘曲線: 「經過20分鐘後,有42%被遺忘;一個小時後,有56%被遺忘;一天後有74%被遺忘。」高手會在忘記之前,馬上著手進行簡單的行動,並將它完成,這樣做起事來會非常輕鬆,萬一不能馬上做也會寫在便條紙提醒自己不要忘記。只要想辦法避免浪費不必要的力氣在回想上,就會多出一些時間可以把精力在讓自己變厲害的練習上。
P.126
高手會讓行為的紀錄具體可見。完成動作後在筆記本上記點或貼貼紙,也可以圈起來,光是能「累積點數」就很開心這件事情是被證實的。
P.140
高手會同時運用頭腦和身體。有實驗證明邊走邊記單字記憶的效率比較高。
P.154
高手會在達成目標前先決定下一個目標。如果完成目標就先休息,會中斷已經習慣化的行為,並且無法將目前為止的努力成果活用到下一次。
P.188 奧斯本的檢核表
「奧斯本檢核表」以創始人 Osborn 來命名,創造這個檢核表 (Osborn’s checklist) 的目的,就是要引導人們在創造過程中,可以利用 9 個不同的面向來進行問題思考,以此來拓寬人們的視野,打開思維的想像空間,最後可以產生新的想法、新的方案。
因此這個簡單又實用的檢核表也被稱作為「創作之母」,能讓你腦力大開!
非常詳細介紹: https://digitalyoming.com/osborn-check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