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台灣正在更新促產條例,研擬新的產業政策,而使得輿論對政府的產業政策開始懷疑時。美國棉花,這個二百年來工業革命的代表性產業發展,正是極佳的產業發展歷史借鏡。書中最讓我引以暇思的概念,就是「下向沉淪的競賽」,也大概很本書中最具反諷性的負面概念了。當台灣企業界和台灣經濟政策執行、研擬單位, 集思廣義以科技降低生產成本時。本書作者描述充滿充滿著科技提昇產量迷思的美國棉花歷史,毋寧是諷刺的。 在美國棉花的發展中,機械化、農業化學和美國政府的政策干預,形成了美國棉花的鐵三角,但美國棉商和美國棉農報以美國納稅人的,並不是豐沛的工作機會和穩定的社會經濟,而是少數擁有生產工作的大型棉農和棉商的利益壟斷。棉花產量愈來愈大、速度愈來愈快,但投入棉花產業的勞工卻愈來愈少,棉花產業的利潤也愈來愈薄弱;只要利用科技愈多,成本愈是下降,整個社會因為這個產業的提昇就愈向下沉淪,棉花與成衣產業的全球化其實是空洞的,它的產業鏈遍及全球,可是產生的利潤所能分享出去的比例卻愈來愈低。
我深深的相信,企業大老、經濟官員若在閱讀這本書時,這個重要到環繞在整本書的概念,一定不曾出現。因為科技是這麼美好,怎麼會是壞的呢?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