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登入
下載 App
活動
書籍
暢銷排行
最新書籍
熱門書籍
編輯嚴選
書評
書單
熱門書單
最新書單
編輯嚴選
編輯書籍資訊
想讀
想讀
正在讀
已讀完
工具書
放棄閱讀
移出書櫃
我的評分
一件T恤的全球經濟之旅
The Travels of a T-Shirt in the Global Economy
4
/
44
作者:
皮翠拉.瑞沃莉
譯者:
洪世民
出版社:
寶鼎
語言:
繁體中文
ISBN:
9789867057419
出版日期:2006/09/01
選擇網路書店
博客來
TAAZE 讀冊生活
PChome 24h書店
誠品網路書店
經濟
全球化
財經
economic
美國
economics
實體書
財經經濟
西方諸國
新觀點 get!
完讀書評
9
劃線註記
0
書評
註記
海斯特
寫了書評。
T恤的趣聞
以美國為主場景描述作者 T恤故事的"趣聞"裡 貿易保護主義 V.S 自由貿易 的對抗情節中引發了許多料想不到的情況! 故事的尾聲 故事的主角 T恤才真正遇到了自由市場。
讚
回應
分享
Changcherub
寫了書評。
向下沉淪的經濟發展
當台灣正在更新促產條例,研擬新的產業政策,而使得輿論對政府的產業政策開始懷疑時。美國棉花,這個二百年來工業革命的代表性產業發展,正是極佳的產業發展歷史借鏡。書中最讓我引以暇思的概念,就是「下向沉淪的競賽」,也大概很本書中最具反諷性的負面概念了。當台灣企業界和台灣經濟政策執行、研擬單位, 集思廣義以科技降低生產成本時。本書作者描述充滿充滿著科技提昇產量迷思的美國棉花歷史,毋寧是諷刺的。 在美國棉花的發展中,機械化、農業化學和美國政府的政策干預,形成了美國棉花的鐵三角,但美國棉商和美國棉農報以美國納稅人的,並不是豐沛的工作機會和穩定的社會經濟,而是少數擁有生產工作的大型棉農和棉商的利益壟斷。棉花產量愈來愈大、速度愈來愈快,但投入棉花產業的勞工卻愈來愈少,棉花產業的利潤也愈來愈薄弱;只要利用科技愈多,成本愈是下降,整個社會因為這個產業的提昇就愈向下沉淪,棉花與成衣產業的全球化其實是空洞的,它的產業鏈遍及全球,可是產生的利潤所能分享出去的比例卻愈來愈低。 我深深的相信,企業大老、經濟官員若在閱讀這本書時,這個重要到環繞在整本書的概念,一定不曾出現。因為科技是這麼美好,怎麼會是壞的呢?
讚
回應
分享
vinrice
寫了書評。
以為會是本硬書,卻讓我迫不及待往下讀。很喜歡全書最後一句話:"左右兩邊都要看,但別讓腳步停下來"。如果關心資本主義全球化的議題,這本書絕對只是個開始,不會是結論,也不會是結束。
讚
回應
分享
fosa.lin
寫了書評。
T恤可說是最平常不過的衣服,人類的生活必需—食衣住行,除了食以外與日常生活最就關係的接下來就是衣了,而T恤又有耐保存、不受文化影響且容易運輸的優點,所以就成了全球化下國際貿易的重要產品。這本書的起由是一位大學教授看著一位女學生,喊著:「你知道你身上的T恤是誰做的?」,並說明T恤是從不人道的環境生產出來的,作者很好奇,因為他不知道,而且更令他好奇的是:她怎麼知道?因此作者就開始探究起T恤的何去何從,首先,T恤的原料—綿花,竟多是從美國而來的,在先進國家高人力成本的情況下,美國綿農還能保持全球競爭力是相當不容易的,當然是與美國政府高補貼有關,但不可否認的還有綿農技術的進步與科技化管理;之後綿花就會壓成綿塊送到中國,雖然中國的T恤工廠的勞動條件並不好,但是卻是提供了農民走出農村,走向城市的機會,也讓女性因為有了工作機會而提高女性的自主權,而且相對於過往,工廠的勞動條件因為自動化的關係,也比以前提升了許多;當綿花製成T恤後,就開始回銷回世界最大消費市場—美國,雖然美國政府也知道自由貿易是對雙方最有利的,但卻無法忽略國內反對自由貿易的聲音,畢竟關係著選票,因此輸入配額就成了多方角力的戰場,在此我們可以看到美國政策其實是妥協下的結果,而且未必是最佳的。最後,T恤的最終去處是回收市場,這個部分相當有趣,寫出了我們平常不知道的事情,相較於中國低廉的成本,美國能勝過的就是靠過度消費所帶來的「免費」來對抗,並且輸出第三世界,將T恤最後的價值榨出,而裡面提到,有人認為第三世界的人穿著美國丟棄的衣服,是相當侮辱的行為,但就作者的觀察,穿著整齊體面對第三世界的人才是最重要的,畢竟若不穿美國丟棄的衣服,他們可能就只有破爛的衣服可穿。這本書是中國時報2006開卷好書翻譯類十大好書,推薦給對於全球化或國際貿易有興建的人,而對於純粹只是想了解身上所穿的T恤的何去何從去也可以找來看看,這本書是相當值得一讀的。 本文同步發表於我的Blog "fosa的雜思錄"中 http://fosa.pixnet.net/blog 歡迎大家參觀留言
讚
回應
分享
fevlaner
寫了書評。
非常有趣的作品,雖然說不上容易讀裡頭放了很多歷史背景與演進的過程讀起來有點吃力,不過內容有趣讓人捨不得放下這本書是從作者買了一件T恤,看著上面的製造產地回頭開始追溯由棉花的品種、種植開始到採集棉花、紡織、以及銷售由英國開始這趟旅程,這項產業的重心不斷轉移隨著全球化而分工,以為進入全球市場競爭卻還有政治因素考量使得自由市場無法實行除了介紹這些以外書中常以『雙重運動』來觀察一項措施的後果例如為了保障美國的紡織業者的工作機會,對於關稅採取保守策略,乍看之下打壓了T恤的競爭力,但是卻反倒鼓勵了其他國家的T恤輸入書中的不少論點都讓我對於全球化有新的看法最後兩章更是觀察『舊衣回收』這項措施的後果雖然有點硬,不過很有價值非常建議一讀
讚
回應
分享
Hao
寫了書評。
是本意料之外的好書。原本以為談論這類全球經濟問題的書,應該會充斥著艱澀的經濟學詞彙以及種種複雜難懂的邏輯和思辨。但這本書的作者捨棄了這樣說教的方式,反而是講了一個很好聽的故事給大家聽。從一件T恤的原料:棉花開始,到丟棄後的二手T恤處理甚至廢棄再利用,每個階段都象徵著不同層次的迥異產業:從農業、製造業、進出口運輸、貿易、乃至二手衣商,作者藉此相當廣泛而詳細的敘述了不同的產業在全球經濟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而同時作者也只是單純的告訴我們曾經發生以及正在發生的事,並不直接作任何價值判斷或政策討論(雖然我覺得有些地方還是可以看得出作者的偏好),讓我們得以一個清晰旁觀者的角色,去仔細觀察並思考經濟、政治以及全球化後對各個產業乃至底下的個人所受的影響。作者除了是個很好的說書者之外,他也選了一個很好的題材。從書中作者的敘述看來,他所選的T恤相關的棉農業、紡織成衣業,恰恰正是在每一個國家的發展過程中,都會需要,也自然會著墨最深、影響力最廣泛的幾個大產業之一,選擇這兩個產業作為討論的主力,無怪乎能講出一長篇精彩的故事。雖然在現在大家的眼裡,這些傳統產業早就是昨日黃花,不值一哂,但經過作者的考證還原後,我們才會驚訝的發現,原來他們曾經除了在一個國家的發展歷程中作為傳統基本產業作根基之外,在過去及現在的全球貿易中,竟也是那樣舉足輕重的角色(即使是現在也是一樣)。直接談「全球化」三個字,或許很多人一下子會覺得非常抽象,但透過作者告訴我們的故事,相信每個人都能夠很簡單的建立起類似的概念來,然後相見恨晚的發出「啊,原來所謂全球化帶來的影響就是這麼一回事呀。」此類的驚嘆。所有沒什麼經濟底子但常常聽到全球化三個字,要解釋卻又總說不出個準的人,都應該來聽聽作者為我們說的這個好聽故事。
讚
回應
分享
tglin
寫了書評。
《一件T恤的全球經濟之旅》
正如 TG 一向保有的態度,對於經濟學,我是個門外漢,因此 TG 對這方面的普及讀物,總是看得多、覆述得多,但發表自己言論的便相當地少,頂多針對幾項自己有些概念的話題,作些籠籠統統的額外一述。 這本由美國經濟學家「皮翠拉.瑞沃莉(Pietra Rivoli)」所寫的《一件 T 恤的全球經濟之旅》(The Travels of a T-Shirt in the Global Economy),是本十分容易讓人接受的經濟普及讀物。作者除了抓緊單一一條主線——T 恤——之外,還試圖以更為寬廣、更為全面的角度,介紹到各種客觀數據、以及各方爭議的主觀認知。TG 非常喜歡這種「保持健康心態」的經濟普及讀物——不吹捧全球化的美麗新世界,也不狂熱地將世界資本主義之下的運作視為一座座的「血汗工廠」。整體來講,在兩種激進的立場之間,我們發現在這當中的鐘垂擺盪,有時反而是讓大家一同朝著比較正面的方向前進。 作者藉由「T 恤的一生經歷」,從棉花生產、軌棉紡紗、裁切縫製、壓印成衣、進入美國市場、乃至於最後進入非洲的二手市場,道盡了其間所遇到的各種經濟與非經濟的事件。由於成為這些年來全球製造業的關注「箭靶」,中國會是 T 恤一生中待得時間最久的地方,本書自然也對此著墨不少。但是 TG 必須講,如果有人想宣揚歐美資本主義市場能將全世界的經濟帶入繁榮,或是想尋求控訴中國壓搾民工的佐證資料,那麼他/她就不應該拿出這本書。從本書作者採集各方資料來看,想要找出當中有任何戲劇元素定義下的「好人」和「壞人」,一定都是徒勞而無功的(當然,濫用資料者不在此限……)。 在作者的筆下,全世界的經濟政策從來就不是經濟問題,毋寧是政治問題的另一面貌,各國皆然。美國在這兩百年間,從來不放手讓棉花農場成為「自由經濟」的一環,即使美國國內為此打過一場所謂的「獨立戰爭」;但這種違反一切自由經濟原則的美國棉農,卻造就與更新了科學技術與物流管理的各方新思潮,與時俱進,至今未歇。而中國以其低廉的勞力,獲得 T 恤市場上的強大競爭力,但也同時迫使農村人口流入都市,接受不合理的工資,進行這場「向下沉淪」的遊戲;雖然這是西方「所謂人權主義者」與「狹隘民族狂熱者」口中的「血汗工廠」,但另一方面,這竟也是中國農村女性脫離傳統桎梏的夢寐以求機會。美國政府因為與國內保護主義者的妥協,厚顏無恥地製定了各種複雜荒謬的棉織品的所謂進口配額制度,但這竟也同時地讓許多即於脫貧的國家得到了新生的機會。最後,二手 T 恤市場雖然有讓人有「濫用富國捐贈者的同情心」與「對貧窮國家人民的羞辱」之譏,但這竟是切合「環保」和「自由經濟」的原則,也為坦尚尼亞的人民帶來了「更體面的生活」以及新的經濟流通職業。 本書讓 TG 覺得其「健康」的一面,就是作者回顧了自從工業革命以來,各國對於工業安全的客觀條件,隨著時間都有不斷的改善。比如就紡織或成衣廠的員工來講,過去英國在草創時代的顧用童工、長期工時、因工安造成的斷肢與死亡事件,對當代貧苦層級而言簡直就是稀鬆平常的事,更罔論「棉塵肺」的這種致命疾命;但這種向下沈淪的遊戲,由各個不同開發中國家共組的接力賽跑,一路發展到了今天,即使揭露出令人難以接受的剝削工廠(當然,非法的就不用講了……),在這兩百多年來,各國雖然進入這場遊戲的時間不同,但全球製造業的整體環境卻是朝向了更人道、更安全的方向在前進的。或許,我們可以看作這是兩個敵對的勢力——資方對於自由市場的渴望,以及人道或民族保護主義者對道德的訴求,兩者以螺旋狀的不斷消長軌跡,造成最後的整體客觀進步。比起病態地偏向於任何一方,我們更應該樂觀地看待這一切。人類社會的經濟生活就是如此,沒有哪一種政策是全盤的好或全面的邪惡,只要大家遵守某些基本的原則,各方意見都能找到宣洩之口,不管花費時間長短,最後似乎都能找到新的出路。 這是一本值得細細閱讀的好書,除了有政治意圖的讀者之外,本書應該可以帶給人們不少新的思維。
讚
回應
分享
Coffee Cat
寫了書評。
好一陣子沒讀跟經濟有關的書籍了, 剛讀時有點生疏. 不過讀這本說故事型的財經書, 雖然讀不快, 每天只能讀個一章兩章, 卻像吃那從上海帶回來許多台灣人吃不慣的鹹香硬韌零嘴“上海五香豆“一樣, 每天嚼個兩三顆, 越吃越有味呢. 目睹喬治城大學反全球化的抗議學生高聲質疑美國人身上的T恤是誰做的? 是否來自「血汗工廠」的慷慨激昂, 讓在喬治城大學任教的皮翠拉.瑞沃莉博士決心踏遍世界尋找答案. 這本書就是她歷經七年的追尋研究心血. 我覺得這本書就像封面底普林斯敦大學出版社資深經濟編輯彼得.杜赫提(Peter J. Dougherty)所介紹的:「是遊記、歷史也是經濟學……批評全球化的人士將會了解:為什麼沒有自由市場的力量,就不可能讓一些國家脫離貧窮;決策者也會學到教訓:若無改善貧國處境的民主政治機制,富國的經濟發展也了無意義。非讀不可的一本書!」 有人見樹, 有人見林. 微觀細部與縱觀全局所作的抉擇都不一定能得到人們想要的結果. 而人們想要的結果也往往不是人們以為的“最好的"結果. 瑞沃莉博士一邊觀察到「其他昔日生產紡織品和T恤的城鎮在工廠倒閉後, 現在看來能生產的似乎只剩人生故事和記錄片. 這些故事有著同樣的紋路: 不只是工作消失, 連社區也不見了, 未來更是充滿不確定和恐懼感......特別是在成衣製造等低科技產業, 一旦工作丟了, 輸家永遠沒有翻身的一天.」一方面卻也發現, 這些最早從英國, 然後美國、日本等不斷關廠外移的故事背後, 也同時代表了數十個小型開發中國家的興起: 「宛如對外援助或經濟發展援助一樣, 成功扶持了數十個窮國.」 而貿易障礙、保護主義同樣也有意想不到的「促進發展」的面向. 「很多時候一堵牆會比一扇敞開的門更能激盪出創意: 正是障礙促使惠特尼發明軋棉機, 也正是另一個瓶頸引領哈格里夫發明紡紗機. 雖然假使沒有貿易障礙, 世界可能會更富裕, 但也有可能和現在完全不一樣.」 所以回復到原點, 對於處理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經濟(或政治、或生態)問題來說, 最好的策略也許永遠都不會存在. 也許最重要的是發揮人類特質中的自省與開放心胸, 傾聽、保護與容納多元意見, 於各方自然制衡下或許才有可能達到當下最共和共榮, 最“陰陽調和“的狀態吧.
讚
回應
分享
coffeecat66
寫了書評。
好一陣子沒讀跟經濟有關的書籍了, 剛讀時有點生疏. 不過讀這本說故事型的財經書, 雖然讀不快, 每天只能讀個一章兩章, 卻像吃那從上海帶回來許多台灣人吃不慣的鹹香硬韌零嘴“上海五香豆“一樣, 每天嚼個兩三顆, 越吃越有味呢. 目睹喬治城大學反全球化的抗議學生高聲質疑美國人身上的T恤是誰做的? 是否來自「血汗工廠」的慷慨激昂, 讓在喬治城大學任教的皮翠拉.瑞沃莉博士決心踏遍世界尋找答案. 這本書就是她歷經七年的追尋研究心血. 我覺得這本書就像封面底普林斯敦大學出版社資深經濟編輯彼得.杜赫提(Peter J. Dougherty)所介紹的:「是遊記、歷史也是經濟學……批評全球化的人士將會了解:為什麼沒有自由市場的力量,就不可能讓一些國家脫離貧窮;決策者也會學到教訓:若無改善貧國處境的民主政治機制,富國的經濟發展也了無意義。非讀不可的一本書!」 有人見樹, 有人見林. 微觀細部與縱觀全局所作的抉擇都不一定能得到人們想要的結果. 而人們想要的結果也往往不是人們以為的“最好的"結果. 瑞沃莉博士一邊觀察到「其他昔日生產紡織品和T恤的城鎮在工廠倒閉後, 現在看來能生產的似乎只剩人生故事和記錄片. 這些故事有著同樣的紋路: 不只是工作消失, 連社區也不見了, 未來更是充滿不確定和恐懼感......特別是在成衣製造等低科技產業, 一旦工作丟了, 輸家永遠沒有翻身的一天.」一方面卻也發現, 這些最早從英國, 然後美國、日本等不斷關廠外移的故事背後, 也同時代表了數十個小型開發中國家的興起: 「宛如對外援助或經濟發展援助一樣, 成功扶持了數十個窮國.」 而貿易障礙、保護主義同樣也有意想不到的「促進發展」的面向. 「很多時候一堵牆會比一扇敞開的門更能激盪出創意: 正是障礙促使惠特尼發明軋棉機, 也正是另一個瓶頸引領哈格里夫發明紡紗機. 雖然假使沒有貿易障礙, 世界可能會更富裕, 但也有可能和現在完全不一樣.」 所以回復到原點, 對於處理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經濟(或政治、或生態)問題來說, 最好的策略也許永遠都不會存在. 也許最重要的是發揮人類特質中的自省與開放心胸, 傾聽、保護與容納多元意見, 於各方自然制衡下或許才有可能達到當下最共和共榮, 最“陰陽調和“的狀態吧.
讚
回應
分享
作者簡介
皮翠拉.瑞沃莉
作者其他作品
出版社簡介
寶鼎
出版社作品
相關書單
管理學院推薦
157
1
蒐藏
書單
新增書單
在
100
人的書櫃中
個人
個人書櫃
關注動態
書單
書評
瀏覽
書籍
熱門書籍
最新書籍
編輯嚴選
書單
熱門書單
最新書單
編輯嚴選
網站導覽
買書
看書
閱讀最前線
會員中心
會員中心
登出
×
活動開催中!
Readmoo 祝您猴年行大運!
新年期間 Readmoo 讀墨電子書全站3本75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