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補充的: 最近在想如果用一本書的篇幅該怎麼處理一座島,然後恰巧碰到V城之旅前看董啟章的《地圖集》,才知道為什麼會那麼討厭王文娟的《微憂》,明瞭學長學姐的「假的朱天心們、沉迷於看一些角落、進行文青式的耽溺」這種批評完全其來有自。助教在社會學理論的討論課曾經說過,經典的文學通常是否定現實的。而耽溺式文青似乎傾向肯定現實(「小確幸」),或是無涉現實--所有不幸只發生在他們的心靈裡,形成一種內向的譫妄。在《微憂》裡,台北像一座沒有歷史的城市,一切現象都只發生於現在,而且只為了被她走過、觀看、然後採擷入書,所以她可以只對著溫州街的老房子唉聲嘆氣,歷史背景只是by the way;對牆頭小花噓寒問暖,除此以外的世界都不存在。 而且「微憂」是在微個屁憂個屁啊?這不是剛好踩到我對姿態(或品牌)文青的「微-」地雷嗎?王文娟整本書唯有這裡的做作超乎時代,預知了時下網民對「微-」的反動。而憂又在哪裡呢?讀者應該比較鬱卒吧! -- 排版優於內容,一面翻書一面覺得在看這座城各光度下的定影,令人凝神。 作者簡介說她曾獲小說獎,也的確印證在內文少數的類小說文體中,像用單車作為說故事主體的那篇,篇幅雖短卻生動精彩。其它行走於台北城的夢囈雖亦偶有靈光,多半卻淪於詞藻堆砌,又沒有駱以軍即使長句構依然力道萬鈞的功力。原本這類在城市中穿巷過弄的浮想聯翩應該非常迷人,而我也曾反省也許是我自己的台北行走經驗貧乏,但我想既然拿了文學年金,卻不能(至少對我而言)藉文字召喚一個具體的場景縱深,雖然野心雄厚、立意也佳,仍只是一團泡沫和作者的譫妄而已。(這是補充的:但看到最後幾篇,覺得故事性佳,文筆也洗練流暢;感覺抽除了刻意強之的「台北性」之後,作者真正的功力才有餘裕發揮。) 喔對,竟然有人拿這與柯裕棻相提並論……我覺得還滿詫異的。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