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大唐盛衰記(西元七五五~七六三年)》的書評

tglin 發表於 2015-09-18

趁著這回的春節假期,又嗑完了一本麥田的「重說.史」叢書,石雲濤的《安史之亂︰大唐盛衰記》。 老實地說,我對中國史的拉拉雜雜常識,對漢代以前的、遠超之後的部分。所以有這種具有介紹性的好書,我只能細細拜讀,希望多多補足自己欠缺的腦袋空洞。這本書寫得不錯,作者將主題定得很明白,也就是描寫那將近八年(755 ~ 763)之久的「安史之亂」,並向前延伸而解釋它的起因、與向後補述它對未來的影響。 本書作者提出一個我過去未想過的問題︰唐玄宗為何會放任安祿山不斷坐大,而且在安祿山起兵之前的反應似乎只能以「麻木不仁」、「變態」來形容?與其按傳統所說的,安祿山偽裝得當、奸臣小人的蒙蔽、志得意滿的唐玄宗荒淫怠政,其實都不足以合理地解釋。畢竟,「皇帝」這份工作內容,每個不同的人都可以有不同的幹法,但「維持政權」永遠是擁有該頭銜者的首要任務。 所以我們如果回歸到唐朝建立以來的歷史,便能發現到,能夠威脅到皇帝政權的,一直以來就只有李氏皇族的宮廷政變。算起來,除了唯一的唐高宗李治之外,其餘的皇帝,如唐高祖被親兒子李世民逼得下台,唐中宗、睿宗被老媽搞到命懸一線,武則天靠政變上台,中宗被老婆和女兒害死,拼命三郎(唐玄宗)幹掉太平公主,這支摻有鮮卑血統的關隴李氏皇族,不斷地上演了一幕幕的親情倫理大悲劇,於是在這八十多年下來的養成教育下,唐玄宗本人也曾經是這部肥皂劇的編劇人之一,所以他當然很自然地會認為,能夠威脅他的政權與生命的,沒道理不是自己的宗室親人啊。有所偏重,就一定有所疏漏。唐朝建國以來,還不曾有過毫無皇族血統的邊將政變成功的例子。人,永遠是其時代背景的產物。如此一來我們才能理解,唐玄宗為何對這位「鐵桿子的小老弟」安祿山,竟然會放心到這種程度。但事實很明顯,安祿山這位大燕皇帝,確實是能夠創造歷史的人物︰老子就是有這份能耐!搞到後來,即使唐代滅亡了,安史集團的河北老家的人民,也從來就不認為他們和關隴、河南與淮河以南的傢伙們是同一掛的。換句話說,新的「省籍情結」,就此被創造了出來。 閱讀本書作者從頭到尾所描述的各場戰爭,讓我有種「前緊後鬆」的感覺。也就是說,若以唐軍首次克復兩京為分界,前半段雙方的戰略方針規劃、後勤補給的確保與爭奪、以及臨陣會戰的安排,甚至連哥舒翰的潼關大敗,那都是按著一定的「章法道理」在進行的。然而在進入唐軍對抗史思明父子的時代後,整個局面則像是你打我一場勝仗、我攻你一座城市,雙方你來我往,好像彼此在玩 SLG 一樣。這種讓人看了反差如此巨大的戰局,讓我想起閱讀日本室町幕府建立者「足利尊氏」的一生戰役一樣︰前半和北條家族、楠木正成打得清清楚楚,後半則和自己私生子足利冬直,根本在搞胡塗混戰;汪公紀的評語說,打到後來,雙方資源都已捉襟見肘、師老兵疲,所以,過程也沒什麼道理了。因此我認為,「安史之亂」的後半,大概也正是如此,乃至於最後唐代中央朝廷,只能以「招安」的方式讓史朝義的舊部紛紛「反正」,結束這場「大家都累了」的戲碼吧。 本書作者也在行文之中,順便交待了唐代的社會經濟、官僚制度運作,是本非常值得細細研讀的好書。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