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封面上大大的「神射手」三個字,我其實是被圖中的弓手吸引才拿起這本書。──因為看到「神射手」,第一時間只會想到西洋弓。但圖中的人物,卻是身穿弓道服的和弓手。
拿起書之後,發現作者是保羅.科爾賀。二話不說直接盲買。
比起他之前的其他作品,這本《神射手》篇幅更短、更少,時報出版用了許多排版的技巧及穿插精美全彩插圖彌補了這個可能會讓這本書變得更薄的不利因素,也幸好這本書的內容性質正好適合這樣的分段。讀起來輕巧不負擔,每一個段落之間都有沉思的空間。
在保羅.科爾賀筆下,弓、箭、靶,以及行射的每一步,成為如何在人生路上走穩每一步、做好每件事的具體意象,精準地寫出了「射即人生」的概念。
也因此,比起《神射手》,我更喜歡日文版的譯名:《弓を引く人》,拉弓之人。
重點不在弓、不在箭、不在靶,不在追求箭必中靶的神射、不在那些技巧與名聲。
只有你,和你的弓之道。
這不只是一個青年演員的半生回顧,更是一本誠懇得驚人的自我剖析。Tom Felton除了暢談螢光幕前備受矚目的「巫師人生」,更將「麻瓜人生」中的真實與暗影一一寫下。幕前的鎂光燈有多閃亮、幕後將他吞噬的壓力與黑暗就有多巨大。而那些或許很多人都會選擇隱瞞的不堪,他都勇敢地全面攤在陽光下:他的心理狀態、酗酒問題,以及他是怎麼逃避現實、又是如何鼓起勇氣面對。因為經歷過這一切,他知道心理健康有多重要、也知道在那樣的狀態下有多孤獨,於是他不再避談自己曾經陷入的狀態,希望讓更多有類似處境的人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承認自己不夠好、並不代表自己就不值得被愛。
而前面不以為意地讀過去的、輕描淡寫的小事,都在閱讀途中一一拾起、到了結尾成為一舉回收的伏筆,脈絡清晰、環環相扣,將所有細節精巧串起,驀然回首才明白人生中走過的路都不是徒勞無功,是那些一點一滴的小事將我們帶到此時此處。讀到最後我整個哭到不能自已,真的太會寫太感人。
面對自己的脆弱永遠是困難的,要將這一切坦然地公諸於眾更困難。Tom Felton讓我看見,對自己誠實的人總是能變得更強大。
佐藤究在《命運操弄者:特斯卡特利波卡》細膩形塑了一個又一個的角色,從他們成長的過程、心境的轉變,一直到彼此的命運交會,格局之龐大、鋪陳之綿密,沒有一刻讓人失去耐心,數度讓我錯覺我現在是在讀史蒂芬金或是宮部美幸。更不用說佐藤究引用了阿茲特克傳統信仰的神秘背景,讓整個故事的厚度更加深沉。每一個角色各自的盤算(或是沒有盤算),在命運之神的操弄下交織成血肉模糊的現代神話。
而那些被現代視為邪教儀式的殘忍獻祭、與黑市的活摘器官買賣更成了無比諷刺的對照。醫學與科技是這個時代的新興宗教,在未曾改變的人性中血腥的獻祭從未停息。
雖然行文中有不少殘忍的描寫(對於毒販如何私刑折磨受害人佐藤究寫來完全不手軟)或許有些讀者會覺得不適,但佐藤究帶著某種抽離感的筆法,又讓人彷彿隔著一道安全的玻璃窗冷眼旁觀,不至於被黑暗吞噬。我們就這樣見證一切罪行,無從插手、也不敢插手。因為一旦淌上那一灘血水,就再也抽不了身。
謝謝采實文化出版這本精彩的作品,王華懋前輩的譯筆也一如既往地流暢好讀(全書這麼厚我大概只看到了一個錯字)(但不要問我在哪裡我現在應該找不到了)也看得出佐藤究對阿茲特克傳統信仰的考究十分嚴謹,我甚至懷疑他就只是喜歡阿茲特克信仰想要寫這個才順便寫出這一整個主線故事。
推薦給喜歡古代文明、異國信仰、神秘文化氛圍元素的故事的朋友。
忘掉警校設定下的校園小說、警察小說,以及一般會將之分類的推理小說的標籤。
在極端高壓、有著名為「教官」的至上權威的封閉環境裡,那些不合理的規定、名為教育的欺凌,以及連坐罰則造成的同儕壓力與競爭關係,讓每個人心中都產生了無底的黑暗漩渦,明明應該是培訓未來執法之士的教場,在長岡弘樹輕描淡寫的筆法下宛如掙扎求生的練蠱場。
總是在最後的最後透過風間公親拋出一絲絲溫柔的暖意,這點障眼法是唬不了我的。在「風間教場」系列下的《教場》和《教場2》無庸置疑是心理驚悚恐怖小說集。
相較之下,「刑事指導官・風間公親」系列將時間線往前拉,《教場0》讓讀者看到尚未成為警校教官的風間如何一一指導剛調離派出所來到捜查一課的菜鳥刑警,在新人一到就為他們準備好調職申請單的作風一以貫之,嚴厲卻細膩地引導新人如何觀察細節、見微知著,並且在生澀的新人背後不著痕跡地給予支援,跟「風間教場」相比多了更多溫情的要素。
除了《教場》最末尾收錄的〈尾聲〉,全篇都是透過學生或新人刑警的視點,讓我們從片段的線索與他人的主觀濾鏡去一點一滴地拼湊起風間公親的形象──冷冽卻溫暖、嚴厲中帶著期許,某些過於激烈的手段讓他或許稱不上是理想的教育者,但震撼教育的背後都有合理的理由,就算學生無法諒解、透過學生的眼光認識他的讀者也絕對無法討厭這個角色,讓人欽佩長岡弘樹人物塑造的深厚功力。
我們都知道從小聽到大的童話故事,最原始的版本是流傳各地的鄉野傳說。既然是鄉野傳說,自然沒有我們後來聽說的那麼平易近人,也不一定有什麼深刻的寓意。
而既然童話本身就是一再重新述說的故事,一代又一代的創作者不斷重述屬於自己版本的童話故事,也是非常自然的現象。
所以我們有了桐生操的《令人戰慄的格林童話》系列、千早茜的《おとぎのかけら 新釈西洋童話集》(童話的碎片 新釋西洋童話集),以及蘇曼.查納尼的《極度危險的經典童話》。
我喜歡《極度危險的經典童話》用短短的篇幅、不同的角度重新說一次熟悉卻又不同的故事,並且沒有給出一般讀者會期望在童話中看到的寓意或教訓,就只是淡淡地把故事說過去。
因為我們都知道,故事就只是發生,事件的本身沒有答案,端看人如何解讀。危險的也不是童話本身,而是透過述說者的解讀、你被灌輸了什麼樣的價值觀。
開頭的引言其實非常熟悉,所以我一看到就笑出來了。如果也是金老的忠實讀者應該也會覺得似曾相識。
上一次看到這句話,是在《一袋白骨》。
《一袋白骨》中大約是這樣寫的:「所謂的『恐懼 (fear)』就是『Face Everything And Recover』,但其實還有另外一個沒有那麼『早安星光』的說法,那就是『Fuck Everything And Run』。」
記得當時的翻譯比較活靈活現,叫做「媽的我管你,閃人要緊!」
當時我只覺得這句話簡直人生至理,在這本書的引言看到,才知道原來是源自於匿名戒酒協會。
這本續集從丹尼和母親逃離全景飯店後寫起,然後來到數十年後,我們看到當年天賦異稟的小男孩,無奈地步上父親酗酒的後塵。
隨著故事的推展,大約可以拼湊出丹尼是如何走到這一步。我們也只能拼湊,金老將重心放在丹尼的淪落與掙扎,他終究是比父親來得幸運的,在一些人生關鍵的時間點,總會出現一雙手將他推往振作的方向。
故事很精采,我必須說當一開始出現真結族的時候我有點出戲,在續作中重新捏塑一個前作沒有的新設定是很冒險的事情。但撇開這一點不談,這部作品的重點不在幽靈、不在新型態吸血鬼一般的真結族,還是在人。
逃避了這麼多年,丹尼終究要面對那些自己鎖上的過去。
在故事開始之前,金老引用了『Fuck Everything And Run』。
但其實所有角色努力在做的,都是『Face Everything And Recover』。
人生或許無法盡如人意,但至少在故事裡,我們還能給那些值得憐憫的角色該有的救贖。
從在粉絲頁上撰寫開始,他就一直秉持著這樣的筆法:用第三人稱,但不直接點出文中主角的名字,只逕自在行文中透露許多線索,有時附上的圖片或連結卻又不直指解答(當然有時候會在括號中的補足露餡,畢竟那兒總是藏著重點)知道的觀眾或粉絲一下子就驚喜地認出來,但不熟悉的人卻是一頭霧水,不知道他究竟說的是誰。
每一篇文章都是一場「行間案件」。
於是主角成為芸芸眾人當中的一張模糊臉孔,我們只能跟著文字一起走一遍他的軌跡。所幸書中提供了粉絲頁沒有的解答篇,讓我們一路讀到該篇文章最末才跳出一個熟悉(或至少曾耳聞)的名字,那一瞬間彷彿你一直在人群中追逐的那個背影終於在燈光下回首,一切都鮮明了起來。
那個我們原本不甚熟悉的人,也似乎一下子親近了不少。
他的文字如此平實、如同每一篇文章裡的主角離開聚光燈後的日常生活。那是想從他們身上滿足幻想的人們沒有想過要窺見的一面(那些追著他們私生活的八卦終歸也不過是想滿足自己的想像,就像《黑色復仇》中的主編福島勳說的,大眾都只是在等著看那些高高在上的光環跌墜失色罷了)
因為那其實也都是我們的日常生活。
我們只不過想從他們身上找到、並且去試著相信那些明知不是真實的幻夢。
因為雖然懷抱希望,但我們內心深處或許也不相信自己有機會實現夢想。因為我們知道要如此耀眼、需要做出我們沒有勇氣承擔的犧牲,才能切割出足以完美折射光芒的稜角。
在台下觀賞的立場,終究是比較輕鬆的。我們可以隨時離開,全身而退。映著他們的光芒、覺得自己彷彿也在發光了,轉身就回到自己安全的日常。
在舞台上閃亮這種事,就交給偶像吧。
「⋯⋯其實我認為,愈是怕生的人愈會站到人前。討厭人群和怕生是不一樣的兩件事。」
或許會喜歡若林正恭,正是因為對他某種深層的特質產生共鳴。
其中之一,正是那怎麼也無法克服的怕生。
無法「社會化」的中二病大叔,投身一般認為必須長袖善舞才能生存的演藝圈,有點疏離、有些侷促,久了卻也在這樣的距離中找到自己悠遊自在的生活方式。
看著他這樣的姿態,總讓人有點安心。
「⋯⋯其實我用『畢業有望』這四個字,取的是矛盾的意涵。我自己或許根本沒打算畢業也說不定。」
「以為自己已經成長,或許只是大家早就明白我是這種人,不跟我計較這麼多而已。」
或許就只要這樣。
只要有人願意不跟我們計較那麼多,那麼我們這些無法完全社會化的人,不需要強行改變自己、逼自己融入,還是有辦法好好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