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得應該給這本書副標:三代日本警察的故事,警察向來是國家權(暴)力的實際執行者,用警察的故事來描繪某個時代背景的社會氛圍非常有說服力。
本書從戰後日本擴大警察的招募,以及從特高警到公民警察的轉變切入,橫向交代整體時代氣氛,縱向說明日本警察制度的變化。在冷戰時期、社會/共產主義遍地開花的時期,臺灣戒嚴杜絕各種共產思想的發展可能,日本則是在戰後經濟發展的同時,工會、學生間的社會運動與官方親美的作為背離、撕裂,各種衝突也越加激烈,警察作為官方代表,第一線面對立場完全不同的人群,思想的衝突、行動的矛盾掙扎都是讓劇情更加有深度的元素。
三代主角的羈絆處了警察的職業,還有2個未解的懸案,在劇情中瀰漫著有點懸疑的氣氛,故事的結尾則是藉由角色的回憶銜接過往的歷史傷痕。本書藉不同時代不同角色闡述「什麼是罪」的問題與答案,可以帶給讀者許多不同面向的思考。
這本書談的是二戰之後1945-1960年間的德國,出現了很像seafood 邪教教主一般,具有影響力的人,及探討為什麼有這種現象。
覺得可能因為對文化背景不熟悉其實不太好讀。比較有感覺的是前陣子上德語課時,老師提到德國人覺得臺灣信任或遵從政府很莫名奇妙——指的是防疫期間的各種措施,還有德國人多元的醫療偏方讓老師莫名奇妙。
書中提到戰敗後的德國經歷物質上毀滅,納粹統治的第三帝國被同盟國以肅清之名佔領土地,並且嚴加管制人民的生活。當時的德國人民經歷第三帝國末期無限的戰爭,對原先的政權可能本就有些信念上的動搖,戰後必須被共同被冠上加害猶太人罪名的標籤,卻也是經歷戰爭家破人亡流離失所的被害者。在所謂德國經濟奇蹟出現之前,德國人民經歷許多受害者心理否定自我相互猜忌的過程。
想要吐槽這本書的中文書名,英文 A Demon-Haunted Land明明聽起來充滿混沌感,而且內容都在談德國,中譯名害我以為是歐洲的像臺灣都市傳說的靈異故事集成。
作者吳音寧繼韓國瑜之後接任北農總經理,1.5年期間推動許多改革,第一次認識她是閱讀她老爸吳晟(不知道現在國文課本還有沒有他)寫的《北農風雲:滿城盡是政治秀》控訴北農背後的政經勢力如何傷害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又如何讓改革淪為媒體的箭靶與政治秀場。
這本寫於2007年以「白米炸彈客」事件,撰寫臺灣農業環境如何養成不走體制而以「恐怖行為」威嚇當權者正視開放國際農產品的問題,繼而回溯為何農鄉總是貧戶以及黑道份子的生產地的歷史脈絡,更進一步的說明那些臺北觀點不屑一顧的樁腳文化是如何生成的。
從5、60年代高舉土地改革、以農養工的旗幟不僅斷絕了臺灣,農業以規模化生產的可能性,層層稅賦加上化肥、機械化生產的指令,讓農民長久以來陷於廉價勞動剝削的循環,養肥的是當時的極權政府,以及打著自由貿易、扶持正統中國口號向臺傾銷農產品的美國企業。7、80年代農村早已被沈重的生產成本壓的喘不過氣,加上十大建設、都市發展的興起帶動經濟發展也造就農地盜挖砂石,偷渡掩埋廢棄物,甚至農地工廠的生產,以至於農地污染大面積停耕。停耕後的農地沒有養活人口的機會,而自由貿易與農會制度的出現讓投機者有機會藉由政策方向以中盤商的名義更一次剝削農民,臺灣爭取總統直選的過程中更是養成了農會養樁腳的政經環境,如此累積了半個世紀的農業環境看得我心好累也很難受。
雖然可能因為作者是文學作家,有些內容描述的太間接,但整體農村發展的脈絡觀察入微,許多事件的因果關係和背後意義也寫得鞭辟入裡。
閱讀過張戎的《鴻:三代中國女人的故事》後,就會想以相同的標準衡量類似主題的書,反而讓我難以下筆。
書籍內容是作者黃良五歲時經歷1975年紅色高棉(柬埔寨共產黨)奪權下,一直到她受到贊助移民美國前的5年歲月。從中產階級到戰爭難民,經歷政治迫害、飢餓,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猜忌與不信任。類似的描述在張戎的書中也能看到,但我比較喜歡張戎在記述中帶有的情緒與反思。
覺得這本文案、封底也寫得不太好,閱讀完了還是不知道紅色高棉為什麼要推翻既有政府,又以什麼邏輯做出犧牲國民的事情,還有既得利益者(多是農民)的想法與執行者的動機,書中甚至連作者手足的描述都不是很深刻。閱讀起來沒有觸動的感覺,反而覺得作者有一種成為美國人後就想與過去切割的感覺。
但我並不覺得這種情緒不好,只是有一種作者寫得不太甘願,導致閱讀過程不太舒服的感覺。
是本只有七萬字的歷史類小故事,從歐洲的歷史發展討論社會對男性的期待,以及這樣的期待如何造成男性的壓力與焦慮。
從希臘羅馬時期就興起的父權思想不只是壓迫了女性的權利,不同階級、族群之間支配權的搶奪也是一種超越性別的壓迫。
可以理解為什麼很多人不喜歡討論性別議題,當我們專注於單一性別的權利往往也會忽略,另一群人其實也是受害者(可能也未曾意識到)。另一個有感的是作者提到影視作品推波助燃的性別刻板印象,我也不是很能理解為什麼總要把男主角刻畫的又帥又有錢功課好體育佳還對女主角百般疼惜,這種男主光環我看得都覺得焦慮煩躁。
《臺灣摩登咖啡屋》記述臺灣咖啡消費的開始,但其實更像在談日本殖民時代的都市消費文化。
書書中提到臺灣咖啡種植於19世紀末,英國殖民印度卻遭逢病蟲害而必須另闢農地,但直到甲午戰爭後臺灣割讓給日本都未形成經濟規模。反而是日本統治時因明治維新帶起的西方飲食文化,在基隆港、淡水河沿岸的大稻埕地區與滲入都會,加上日殖初期來臺者多是隻身的軍、政人員隨之而來帶來的藝伎與當地的藝旦文化形成娛樂主流,直到咖啡、喫茶店成為大眾消費後「女給」取代了多才多藝的藝伎/旦,形成特定的服務模式。這種圍繞著女性凝視的經營,讓咖啡店或喫茶店帶著情色的標籤,卻也為二戰前後女性脫離家庭束縛展現自我埋下契機。
我覺得這本書有很多有趣的資料分析,臺灣受日本殖民經歷了明治大正和昭和時代,途中因日本急於在軟硬體間對抗西方國家而帶起的各種改變也深深影響著臺灣。書中所談的消費文化就是個有趣的例子,但這本書的結構讀起來蠻累的,可能因為資訊雜又主題分太多。
《關於坐下這件事》談得確實是「坐下」這件事情。書中前半部提到不同文化對於坐下的表現,演化出歷史上不同的座椅型態,然後是地理大發現後文化交流對椅子的影響,再到工業革命之後技術進步與多元材料的運用,以及社會生活習慣與生產方式的轉變,都是椅子與坐下的文化意義與形象改變的原因之一。
書中有一大部分談的是椅子的發展,但「椅子的歷史不是科學的進化史」不論是因生活差異而有不同的坐下方式,或是因應時代技術轉變而被發明出的椅子,它們的不同真的只是不同:傳達不一樣的意義、挾帶不一樣的文化訊息、適合不一樣的品味。
特別喜歡作者談椅子演化對居家行事造成的改變,雖然作者這個章節作者主要在論述的是高坐和席坐的文化表徵背後的民族習慣,但我覺得有趣的反而是椅子普及後的生活影響,尤其是建築空間的改變:因為走進家門時不再需要脫鞋,擺放鞋子的玄關消失了;高度及腰的餐桌、書桌、棋桌、工作臺出現,為了容納這些東西,天花板也變得比過去高。
這本書是作者擔任家庭教師時見聞的很多家庭(奇葩)故事。能請得起家教的家庭,在生活上必有一定的水準,多數家長期望的是較高的教學品質能達到成績進步的結果,但書中的故事與學業「成功」八竿子打不著,沒有任何方式教你拿一百分、考上臺大(雖然作者是臺大法律系),更多的是作者在與學生教學之間觀察到的問題,這些學習或是學生的問題背後都是一個或多個家庭問題的反射。
我們所經歷的學校教育,或許是在歷史發展上經過多次嘗試後被認定是當下最「有效率」教學方式,但這樣一體適用的方法卻常常忽略個人特質,更從未考量生長環境。我們習慣找尋標準答案或依循成功方式,但在學習的路上一樣的教育方法,可能打造出一個世俗眼中的成功模範,也可能將一個孩子的天賦摧殘殆盡,而後者卻少人關心。閱讀這本書時,也像是在自己身上探尋那些在學生時期留下的傷疤,思考它們是如何生成的又能如何治療。
作者鄒崇銘老師的《流動、掠奪與抗爭》與《跟著大衛.哈維讀資本論》都像是讀者的閱讀筆記,這本書主要梳理大衛.哈維歷來的著作,並比較類似的研究。
書中的七個篇章做歸類,看得出作者想在每篇開頭引述一個城市的狀態帶出接下來要介紹的概念,我覺得作者很努力的想要疏理各種理論,並且和既有的城市經驗連結,但這本書不過八萬字卻要濃縮20幾個抽象的理論概念,光是名詞解釋就要花費許多篇章,以至於資訊量龐大的讓人難以消化。
書中常用圖表整理理論概念,但其實還是需要花很多時間思考理解,內容很硬相對難讀。不過在看完後整理筆記反覆翻閱時,覺得這其實是本蠻適合剛踏入大衛.哈維理論世界的初學者的入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