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流》是光,那我希望這部小說是影。」

Paul Chang 發表於 2022-01-03

這是一個發生在萬華的 YA 故事,我恰好跟書裡的一群主角同年,所以裡面描繪的校園和社會氛圍,跟自己的成長軌跡,算是完全契合。當時的萬華簡直是在解嚴以前,台灣文化社會快要釋放裂解的縮影,一群少不更事卻自以為義薄雲天的十三歲少年,分別來自白領及藍領家庭,卻各自有各自的難題,只能靠著一個共同設定的敵人來復仇,以紓解原生家庭所帶來的壓力,一個臨時起意且破綻百出的計畫,看似沒有大礙,卻影響了這群人的未來。1984 的一樁失敗密謀是因,30年後的2015所發生的連串悲劇是果,從台灣到美國,看似無關,卻隱藏著一條看不見的線,勾勒著三十年前不能說的秘密,看似欲蓋彌彰,卻更像是一種贖罪。這是一個沒有明顯的加害人,卻充滿了受害人的故事,跟東山彰良的前作《流》比起來,少了大時代該有的宏觀和豁達,就是作者所說的「光」,卻多了不少內心黑暗的推敲和細膩,或者,這就是作者所說的「影」吧。 純屬巧合,個人覺得東山彰良的這兩部作品和張作驥早期的電影有某一種相似性,不是情節,而是描寫莽撞少年的那一種心理氛圍和一點點的暴力美學,如果東山的《流》是張的《黑暗之光》,那這本書,就是張的《美麗時光》了。 書中對草根家庭的描寫,像是戴上白領的眼鏡來看藍領,總覺得帶點戲謔,卻少了一點寫實,這是身為草根的我比較難以接受的,同時結局的交代過於含糊,或許是看過《流》以後期待太高,有點小小失望。

其實,我們都跟書中人物一樣,少年時光都是晃,用大把的時間徬徨,只用幾個瞬間來成長。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