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書僅十萬字,不用半天就可看完。以下為簡單的評論。
先說結論:內容不錯,觀點不錯,可惜寫法與深度均有待加強。或許你會說,這本來就是一本面向大眾的通俗讀物,我要求深度,會否太苛刻?但其實我覺得,通俗讀物的「簡化」不應該是拿貧瘠的內容了事,而應在於文字淺顯(比如文中多處文言文加上翻譯)、通順,以及強調故事性而非問題思辨,要達到這兩點,應該也能同時讓人感覺深刻、滿足,與「深度」並不排斥,比如《萬曆十五年》之所以這麼紅,便在於他在這方面掌握得宜。
所以問題還是在於寫法。之所以說寫法有待加強,其實就是這本書雖定位為通俗讀物,作者卻改不掉學術研究者的習慣,而兩邊不討好。怎麼說呢?首先,作者每一章的問題意識都很明顯,甚至太明顯了。偏偏各章的內容有時不足以撐起該問題意識,於是好像你說買了一個大餅,真正讓人吃時卻一口就吃完了,給人相當的空虛感與失望。比如第一章,作者不停強調用使臣的角度觀看歷史,要讓我們感受到使臣們的焦慮,不要只是理所當然接受過往歷史中的「中朝友好」或者最後勝利的結論,可實際引用到的史料卻極少,那些他所要強調的情緒,往往就只有那一兩句便沒了,取而代之的都是作者不停地、重複地述說自己的觀點,不僅予人說教之感,亦嫌囉嗦累贅。當然你也可能反駁說,如果史料原本就不足,那有什麼辦法?而其實就研究者的角度而言,史料不足的話我就不會寫。
再以第二章兩個朝鮮人滯日的故事為例,其實作者後來自己也心虛,知道兩人的逃脫模式非常近似,也沒什麼好說,所以在描述故事時,姜沆的部分空虛得令人尷尬。但其實他如果一開始不要這麼想強調價值與意義,只是單純的講個故事,好好把細節交代清楚、講得完整,或者找到其他更精彩的例子,那麼讀者看完就自然滿足了。
前面提到作者不停重複自己的觀點,這也是學術文章寫法,通常學術文章都是前言表達全文觀點,正文論證,結尾再次統整觀點,不過因為學術文章中的正文部分會很詳盡,所以前後的重複並不讓人感覺累贅。此書則不然,正如前所言,正文的「故事」或者史料部分大都很短,可作者依然是前面強調一次視角,後面強調一次價值,於是重複感便很強烈。
此種情況從第三章開始有些好轉,後來我看後記才恍然大悟,因為後面幾張奠基於作者的碩論,而前兩章是硬補上去的,所以紮實度明顯有落差。(雖然,後面章節中洪大容那部分也有些問題,在這邊不細說了)
雖然上面的批評十分尖銳,但總的來說,還是能看出作者爬梳史料所費的苦心(我自己也翻過燕行錄,許多地方確實瑣碎得讓人看不下去),各章主題亦有趣,且文字流暢(雖然觀點囉嗦但思考的角度很好),如果只是單純想要滿足一點對朝/中關係的好奇心,或者想要對這個議題有一些基本了解,或者想要打發時間看看故事,或者跟作者一樣,不停思考「歷史還能怎麼讀?」,那麼本書還是頗值得一讀的,所以最後給及格的三顆星。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