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language of God, Francis s. Collins 上帝的語言 林宏濤 譯 城邦出版 ISBN 978-986-7470-31-7 這讓我想起了十幾年前的"鐵證待判"(Josh McDowell's Evidence That Demands a Verdict). 那個的出發點倒是更為強烈, 原本是抱著要推翻耶穌存在為出發點, 卻得到了可能真實存在的結論. 就一方面來說, 這是一個從事科工作的人(也就是被科學訓練的人), 尤其還是從事和演化論有密切相關的工作的人, 在對信仰的質疑到確信的思考. 這當然是對在演化論和信仰(尤其是基督教式的創造論)的衝突中的人一本很好的參考書藉. 當然還是會有人說信者恆信, 不信者死也不信. 但重點是是否對自己的觀點能作一個跳出式的反思, 並接受結果而排除情緒性的執著. 對書中部分的舉例及論述我不是很贊同, 就算是我牙齒爛牙縫大, 有了這挑骨頭的毛病. 比如那抽牌的比喻, 翻開來說是有瑕疵的, 如果那樣論述要成立, 那變魔術也都要成奇蹟了(是啊, magic)[註]. 而且最大的問題, 還是在作者自己所反對的把上帝當成填補空隙的神的論點, 他的論點是合理的, 如果把神只是填人類未知處的空隙, 那易流於原始精靈崇拜式的東西(可能連信仰都說不上吧). 但他論述的所謂生命複雜的奇妙及DNA的不可思議和宇宙之形成等等, 似乎不也落入了同樣的圈圈裡去了. 倒不是我要反對他的觀點, 而是千百年來, 多少人類原本不知無知認為無法知的東西, 不都能有了科學性的了解及解釋. 而且其所謂上帝起了頭, 而後不再常干預的想法, 想也可知必會受到教會學院派的不接受, 而且也不合其奇蹟的解讀, 同時仍未能解答為何神要選擇性干預的問題(或其實那根本是問錯了的問題). 但從另一個角度, 這書也許就有比較大的可觀性了, 作者想要解開所謂演化論及神學創造論的數百年來的鬥爭(可用這二字嗎?). 有意思, 也許這也是上帝對我的一種帶領, 作者所要說的其實我以前都想過了, 所以老實說, 除了知識性的東西(承認, 哇, DNA的作用太妙了, 給它一個讚). 在信仰的方面我並不在本書中獲得太多(算我爛不謙卑好了). 不過, 在讀的過程中讓我想到幾件事, 自己覺得很有意思(這妙處就我也說不明白了). 最先就像是作者思考的真理正義的問題, 記得剛上大學時, 我曾對自已作了一個實驗, 我隨便撿一個題目, 然後要自己不斷的站在不同的立場論述, 不斷的反駁自己的論述. 後來不到一年吧, 我就有點不敢作下去了, 真的是有點怕到, 因為我發現幾乎所有的事都可以不斷的辯下去, 不論前一論點為何, 總可以找到論點基礎反駁(雖然有時候會掉入一個循環中, 那多是代表論述本身有缺陷, 才會又回到前面辯過的論點去), 而更常時到最後, 我發現結論不在我採取那個論點, 而在什麼才是真正合宜的標準. 究其底, 就是有什麼會是放諸四海古今而皆準的論點. 我先不作任何哲學或理性的思辯(我也沒那能力), 我就先就事實看, 有沒有什麼論點是不被挑戰的, 或問有什麼事是在古今中外不同文化等等之下, 都一致的. 再說下去, 就是什麼是正義, 什麼是永恆的價值判斷標準. (到後來, 我大概只得出一個"對生命的尊重". 即使在悲劇的世代, 它也仍算是成立的吧.) 記得中學唸到演化論時, 就一直有一個疑問, 記得有砍老鼠尾巴的實驗, 豌豆的實驗, 金魚的培育...., 但後來也讀到對所謂演化中間物的挑戰(不誇張, 十幾年前還聽到教會中作此主張的), 但我一直有個問題, 有沒有誰現在作個實驗來用人工方法選擇以作演化, 看看有否這種中間產物的問題. 而不久前看到一則報導, 連我這門外漢都感到興奮, 說是在俄國作了一個約50年的實驗, 而確實得到野生兇性的狼變成和人親近的種類(似狗), 尤其提到其外型也有些改變, 變得更像狗(尾巴, 耳朵等等). 我覺得有意思的地方, 在於他們的人擇只是選個性較溫和和人較易接近, 並未在外貌上作選擇, 而且這種選擇上目前似乎也看不出來個性的選擇優勢和外貌有何關連, 但結果卻是連外貌也有改變. 另有一事, 就是買了多年的書, 終於幾個月前拿起來看了, Charles Darwin, The Origin of Species. 老實說, 冗長贅言, 也許是真是為了表達清楚吧. 原始的動機很簡單, 如果說要批評信仰總要先讀讀它說什麼(嗚, 我還真去讀了另一宗教之經典, 雖只讀了一點, 卻已可感受到其中強烈的宗教團結意識及力量, 很有意思), 那對演化論不也一樣嗎? 讀物理的很少去讀老愛的那篇論文原篇了吧, 那是因為現在大家知之夠詳了, 教科書講得夠清楚了. 但我想知道的是, 我們所被教的演化論在原來老達的文章是怎麼說的. 讀很慢, 畢竟不是我專業嘛. 不過, 很快的, 幾個概念就浮現了. 我慢慢也有點明白為什麼會在信仰上激起那麼大的衝突及為何後來有所謂社會進化論及白種人優先的偏激想法. 我過去對所謂信仰及演化(我不喜歡用進化)衝突的問題開始得到另一個方面的輸入, 我讀書慢反應遲, 但我還是繼續把那本爬完, 看看還有沒有其它的思緒會蹦進我小腦袋瓜中來. 還有一事, 記得十幾年前, 人類基因剛開始被定識的時候吧. 花了很多年的時間才完成, 記得那時就有人提出一個構想要研發一種晶片或什麼東西的, 可以把樣本放上去後很快就解讀基因資訊. 當時我和一學醫的提到這事, 卻被反譏之前是花多少年才辨識出來, 那想法太天真. 當時我的反應就是, 這, 這, 這, 這不就是填空隙信仰的問題嗎? 人類文明發展中有多少東西都是在第一次發明後隨技術之改良而大大縮短體積及時間, 不是有一說阿波羅升空火箭的電腦還比不上現在一台家用PC. 只是因為現在作不到就認為不可能, 那不掉入對經典中奇蹟批判的同樣謬誤可能中. 人因為自己不知, 就認為別人不可能知事情不可能發生, 這...... 好像不是合理的態度. 還有一事, 這事我有一次還對一個牧事提出了, 但我忘了他的回應, 啊, 太爛, 我有點太自我了. 但這只是個小嗆聲而已啦, 我對上帝為什麼要造著祂的形象造人提一個無賴的反問好了, 那人為什麼一直有個理想要作個像人的機器人, 在理論上(實務上也確實是如此)機器人只是一個工具, 和非自動的工具是同一類的, 為何要像人一樣, 而且理想還是造一個可以思考, 有情緒情感, 甚至可以自己複製的機器人? 最後還讓我想起以前我試圖舉用的一個例子, 也許不是很完善的例子就是了. 假若一個人新進了一個已存在多年且有相當規模的公司, 他可以靠自己摸索了解那個公司的文化及運作方式, 也可以向別人請教及研讀一些法規備忘錄等. 但不論他了解多少, 公司已經存在及運作很久了, 不是他了解了之後才運作的, 老闆或決策部門如何營運這個公司, 不需要向他解釋或徵得他同意 (這是這個例子不好的地方, 實務上公司也許會希望他表達意見). 如果有一天他發現, 原來每天早上十點, 在三樓會議室會提供免費的點心及飲料, 他大可高興的去宣傳他發現的定理, 但公司中的老鳥 ...... . 哈哈, 一大堆都和本書內容無關, 就算是我自己的連想及隨筆吧. 總之, 本書是作者的信仰過程中所思索過的一些問題, 而他找到的一個平衡點. 而他也點出在所謂的信仰及演化的衝突中, 有許多的成分也許是論述者主觀的意見, 換言之有可能是論述者在藉用演化或信仰作其個人想法的支持而已. 所以於其繼續公說婆說的爭下去, 不如看清一點而先摒除主觀的成見而求得平衡點. 另外, 作者也強調了在信仰上應該保持一個謙卑(順服)的態度, 這世界是可讓我們由不同的角度去了解及欣賞的, 但也不要被自己的了解所局限, 認為人所未知的都是無法知的. (一百年前, 誰會想得到什麼夸克及輕子的, 現在我們卻幾乎可說希格子都找到了.) 我不確定這書能改變多少不信的人想法(這也不靠人的力量了), 但也值得大家想想, 生命是不是很明顯的不同的非生物, 而在各生命體中, "人"是不是很不一樣, 而在生命的形式上, 其存在的意義是什麼(簡單說要繁殖延續似乎不是好答案, 畢竟那種用演化選擇留下之結果的回答會讓一切變化沒有意義), 而"人", 在那一層之上, 是否有則更多的意義. [註] 那96%的結果是由其先1%的假設而來, 這豈一和變魔術一樣. 如不是1%而是1%%呢, 或1%%%呢, 那事後機率就不是那麼大, 甚至比純綷巧合還小了. 但反過來說, 作者也只是要舉個心理上的例子, 實務上來說, 碰到那種很低機率狀況發生的人, 幾乎都會說是奇蹟或神蹟. 但詭的地方在, 奇蹟並不能證明神的存在, 更危險的是, 未必導你向真神的方向. 要說奇蹟發生, 我可想像另外的情況, 不需要假牌的假設. 如果都是真牌, 而連抽十次都抽到同一張(BTW, 一付牌用54張算比較好, 我挑骨頭); 或是真有假牌, 但那惡霸居然不會起疑而檢查一下牌. (不過, 要演電影的話, 一般會是惡霸耍詐, 用沒有黑桃A的牌給人抽). 當然是由因人之行為而促成某低機率事件發生而可朝奇蹟方向解讀的, 但一般會有特定的目標及行為中.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