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剛好是那個世代, 在閱讀這本書的故事中, 就像回顧了過去.... "第三波"的年代, 第一次知道了電腦(計算機)這東西, Apple, 根本買不起. 那時還不能明白為何Apple造成如此大的震憾. 後來在學校見到了Apple II, 只是那時我們用的已主要是相容機種, 後來被我們戲稱為小笨蛋的小神通. 那時代的高手們, 真是把64K完全攻掠, 知道每一個位置的Byte是做何之用. 到上計算機課程, 我們算是末代去用那終端機打Fortran的了吧, 才領略個人電腦的利害所在. 那時對計算機中心靠另一牆的那一排"16位元電腦", 只覺是另一批怪物, 據說我們在小笨蛋上寫的程式那邊全部要重來, (小笨蛋倒不是因此才得名的), 開機的hello檔也成了autoexec.exe (一下就顯出了Apple和PC文化的不同). 但時勢難敵, 64K如何與640K對抗? 終於也進入80x86的世界, 然後就是PC大戰. 第一次用Lotus 123時還是在DOS之下的咧, 後來也試了穩鬥士, 第一感覺就是"變慢, 有些東西不能under my control, 說不上比較好用, 但功能好像沒有比較強" (也許這一開始就種下了後來Unix->Linux和穩鬥士的不同血脈吧). 後來, 市塲競爭的手段, 讓微不硬的穩鬥士趕走了DOS, 獨佔市塲. 接著的95/ME算是突破了640K的限制, 這算是穩鬥士真的一大突破與成功吧. 之後95, 98, 2000, 乃至被慣稱的差批, 那Apple最早的1984廣告中又有了新的獨霸巨人. 這其間也知道有麥金塔的出現, 幾位美國回來的教授也愛現一下, 但看來小小的, 好像也不好用, 就聽說那是美國學校裡慣用的. 但在台灣, 還是PC為王道. 之後, 也聽說了賈伯斯被趕出去, Apple病入膏肓, 然後老賈重出江湖, 立時金光閃閃, 轟動武林, 驚動萬教, 但大致上聽到的評論也直說是一時的光環, 恐怕也只能死馬當作活馬醫. 之後, 就是那一個個的驚艷和3C龍頭老闆們一次次的"哎呀,我差點就先作出來了"(總比"哎呀, 為何我沒先想到"好一點吧), 和那個微不硬咬牙切齒的不平, 為何他認為客戶需要的, 就一堆子認為徹夜排隊也值得. 我認為是給客戶最好的, 就成了穩死的? "台灣的教育絕教不出賈伯斯這種人"? 美國的教育系統也沒有啊. 那改說, 台灣的社會絕出不了賈伯斯這種人, 那種人? 台灣也出過經營之神啊. 再說, 不是比賺錢, 是比創意. 經營之神的起步就是在他比別人多了點以客為心的創意, 是以客為心不是以客為尊哦. 賈伯斯的創意也不都成功的, 麥金塔的失敗及Next不就是嗎? 即使在他被逐的歲月中, 也多是失敗的. 但那一次的成功, 讓他終於學會了"等待". 慮卡斯等了那麼多年才再拍星際大戰, 就是因為他知道那時的技術作不出他要的, 而他又不願降低理想以就. 之前老賈的失敗故然部分因其缺乏帶領大團隊的能力(魅力是有的), 但也在其忽略了相關技術還不成熟的事實. 重回Apple, 他帶領大團隊的能力成熟了, 也有了更穩重的耐性等待時機, 這時候他對時勢的判斷才能說是成熟而精準. 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 準備好的人也要學會在機會來時才出手. 過早過晚就不叫掌握機會了, 當然更厲害的是能創造機會, 但那也是抓住一步步的機會才讓時勢沿其所想而走(打球的人會不會比較能體會這點呢?). 為了鼓勵一點, 那沒準備好的, 機會來時仍要努力抓住, 畢竟現在大多數人都不想先花時間力氣去準備好, 所以機會來時, 你可能還是準備的比較好的, 或說何必把機會留給準備更不好的呢? (這樣說夠鼓勵的了吧^_^) 再說, 這世界不需要很多個賈伯斯, 你也不必成為賈伯斯. 理想可以大, 實力卻一定要紮實. 其實, 賈伯斯不是要發明一台可以好用的電腦, 就像他在印度的領悟, 他想的是一個好用的工具, 這工具不必是電腦. 我也可以徒呼奈何一下, 十幾年前手機, PDA, 數位相機, 翻譯機, ...盛行時, 一款美國休閒褲標榜的居然就是它有很多的口袋, 可以一袋放一個, 全部放下, 乾淨浰落. 但就像我那時對教授說的, 我相信總有一天, 這些東西都會合在一起. (理想可以大, 但我自知我沒那實力. ><)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