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孩子> Silent Child 本書作者Claudia M. Gold本身為「行為小兒科」behavioral pediatrics出身;在台灣的小兒科似乎沒有這一個分支,處理焦點主要集中在孩子的發展、學習以及行為問題。而這些焦點在台灣,似乎就是現在門診常常處理的問題──發展、學習、行為。
作者雖然為小兒科出身,但整本書的內容,可以強烈地感受到受到了溫尼考特Winnicott的影響──畢竟作者後來念了精神分析的研究所。整本書的核心概念,可以說在找尋溫尼考特的所謂「真我」true self。許多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發展出了「假我」false self作為一種防衛機轉,用來維持自尊、保護脆弱的真我,或用以作為控制周遭環境的手段。
書中嘗試以精神分析的觀點來詮釋孩童的行為──孩子的不進食、大吵大鬧,究竟是在嘗試表達什麼呢?從作者的字裡行間,讀者大概可以感受到,作者對現今侷限的門診時間、嘗試用藥物快速解決問題的醫療模式,是不滿意的,她所稱之為「評估模式」;家長們帶小朋友來,似乎總想確定小朋友是不是有問題;我的孩子是過動症嗎?還是自閉症?需要用藥嗎?作者對於過於粗暴的將所有行為脫離對應的脈絡標籤化,過於快速的讓孩童使用藥物是有疑慮的。
當然作者理想中的,似乎是個烏托邦的世界──一個孩子的門診時間有一個小時;除了能觀察小朋友的行為,更多的是能夠傾聽父母的言語。其實,臨床經驗也是一樣,許多小小孩的父母,事實上也知道該怎麼做,但常常是父母自己的焦慮、擔心,或是支持不足,阻止了他們邁出那一步。
讀完本書,烏托邦固然理想,但很多的時候,卻是難以達到的目標。撇開時間也常常是父母緊縮的資源,又有多少家庭,真的能負擔的起經常自費一個小時的診療費?某部份這也反應目前台灣健保的困境──許多人批評光憑藥物模式無法解決精神問題,但談到較有機會觸發長久改變的心理治療,又有多少人負擔的起?但作者提到的「重視脈絡」,倒是無論在任何診間,都是應該要注意的事情。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