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年生的金智英》的書評

fnchng 發表於 2021-10-13

在 Michelle Obama 的紀錄片裡,有一小段是她講到和 Obama 的關係,本身也是優秀到不可多得的 Michelle Obama 在面對一個對凡事都有強烈意見的優秀丈夫時,她說自己一直以來都必須不斷督促自己提升提升再提升,兩人的關係才可以是勢均力敵的。然而,這樣正面的張力,在小孩出生之後正式轉變,作為母親,她深刻明白到自己沒有辦法再這樣下去,她再也沒有那麼多的精力向丈夫那樣不斷追求。她無法兼顧這所有的事情。 / 《82 年生的金智英》無疑是現象級的巨作,她說出的不只是韓國強烈的性別歧視,厭女思維在整個世界、尤其亞洲國家都是普遍的問題。其中最大的陷阱在於:甚至多數人不覺得這裡面有什麼問題,而這種盲目還不僅止於男性。 / 書的前半部用的是冷硬無起伏的醫師紀錄,機械化敘述著金智英的種種病況;後半部是醫師的觀察,加入了一些人性的共感,但仍舊算是保持一定程度的中立。這種筆法塑造出一種「客觀」感,不在文筆上動之以情,只把一件件的事實鋪排在眼前,評斷之權操之在你。這讓閱讀的過程愉悅不了,也不太溫柔感性。較之電影後綴上的細節,書甚至可以說是殘忍的。金智英沒有體貼的孔劉(????),有的只是韓國典型的丈夫:埋首工作和同儕競爭、大男人、拙於言辭和情感表達、嫌麻煩、不想/懼怕和別人不一樣。所以相較於鄭裕美,金智英的圍城更加孤單,且無望。令我更為在意的是,女人的困境裡,女人自己也是幫兇。 / 婆婆對自己兒女的疼惜,對比於對媳婦各種層面的剝削,已經夠殘忍了,但讓事情更難以轉圜的是:女性自己也有著某種程度的犧牲意識。以他人為優先的習慣,也許是社會氛圍的教化,也許是強烈的母性,演變成在每一個面臨選擇的時刻,「我」想做什麼總是被慢慢(自覺、不自覺)地挪移到優先順序的後面。這樣的選擇,也可以說總是有其價值,不過事實就是失落、自卑和各種不舒服的感受,總會在那些脆弱的時候襲來。有些人不免會想:如果我沒有犧牲自己,我就會如何如何,但那個犧牲也是自己選擇的;有些人則會頑強地想要抗衡,想要讓自己的選擇終究被證明是正確的,但往往回首來時路,初衷也許早已茫茫。 / 《金智英》的閱讀過程中,我並沒有憤怒、悲傷或自怨自艾,儘管不舒服,但《金智英》的遭遇讓我重新感受到一些幾乎已習以為常的無感。這些現象的形成過於複雜,千頭萬緒縱然難解,也許,從源頭,也就是從女性自身的覺醒開始,慢慢能產生一些變化。在優先順序前三名裡,永遠為自己保留一個項目;每天每天提醒自己,開心和幸福是自己要為自己負起的責任。諸如此類的。 / 像 Michelle Obama 那麼卓越傑出的女性,都在有了孩子之後開始覺得乏力,開始覺得無法掌握所有自己想要掌握的生活面向,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們,不分年齡和性別,我們賦予女性的各種想像,如此自然,卻又如此不自然。希望女性的每一個角色都愈來愈自如,希望每一個妳都愈來愈快樂。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