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樣的書名,其實我的腦袋第一個想到的是「開膛手傑克」Orz 不過真要說的話,這本和傑克也稍稍有點關係。《開膛史》主要是在寫跟外科、手術相關的歷史發展即故事,自然也會提到些許相關醫學理論、藥物發明及發現,和一些與醫學相關的社會議題。
作者將整本書分成四章節,第一章著重在醫學的發展史,包括中西醫學的起源、外科分科的的開始及原因,也因為作者的背景--心臟外科醫師--寫了不少心血管外科相關的故事;第二章則提到一些發明與發現,包含醫學理論、藥物、手術器械等;第三章的內容更針對心臟,幾乎將心外科的發展史,用一個又一個的故事/發明串接而成;最後一章則跳脫了醫學臨床部分,從目前越來越熱門的醫學人文角度探討了許多社會議題包含手術同意書、安樂死、鍵保等,也有比較輕鬆的如靈異故事、廣告效應等。
同樣是以短篇、醫學相關內容集結成冊,這本比起《病榻上的龍》更讓我覺得輕鬆閱讀,不知道是否真是兩地寫作/研究上的差異,台灣的學者在用字遣詞上都更日常容易讓一般大眾接受,且此書作者並不會指導性地告訴讀者什麼不對、該做什麼,而是在故事之後提出疑問讓讀者自己思考。
前三章的內容都比較偏重醫學(特別是心臟外科)和歷史,但在第四章裡除了輕鬆的部分,有很多值得我們思考的關於現在醫病衝突的問題,也讓我們更清楚現在醫師這個職業所處的困境,該如何創造醫患互贏的局面?作者沒有直白寫出我們該怎麼做,已經指出問題癥結所在,也透露出可行方法,只可惜真正該看的人似乎不會選擇這樣的科普書看。
在安樂死章節中作者提到<b>「尊重病人的自主權才是我們應該努力的目標」</b>,同時也引述了德國心理分析科學家佛洛姆(Erich Fromm)說法:<b>「尊重並不是懼怕和畏懼,它是指一種能力:他人是什麼樣子,我就照他的樣子來認識他,認知他獨特的個性。尊重的的意義是我關懷另一個人,讓他依照他自己的本然去生長、去發展。因此尊重意味著我對他人沒有侵占剝奪的欲望。」(p243)</b>看到這段我卻想到毫無相關的多元家庭問題,如果『尊重』真如佛洛姆所定義的,我們為何要打壓限制他人呢?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