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日本史,我原本以為作者會從上古時代開始,畢竟日本也有千年歷史,然而作者卻從鄭成功誕生的江戶時代開始講起,一來呼應了作者這本書的目標──從台灣的角度看日本歷史,再者,看到最後幾章提到近現代的時候,作者引用了丸山貞男的想法:日本政治思想史要溯回到江戶時代。我想作者會從江戶時代開始提起,後者原因不可不重。 作者用三十個主題,貫串從江戶時代起近四百年的歷史,大多是我們常聽聞卻不甚詳細的詞條,像是鎖國、浮世、關東大地震等,作者用說故事的口吻介紹其來歷原由,與對後世的日本甚至全球有何影響,淺顯易懂的辭彙加上我們熟悉的元素,對於了解日本歷史、日本文化等等都有相當益處。
作者其實在前序後言裡都講得非常清楚,看待任何事物都無法用簡單的二分法--你是對的、他是錯的--區分,唯有盡可能全面地了解,期許自己能持中立客觀而不偏頗,除此之外,從台灣的角度看待日本也是作者的核心思想,所以在廿二章〈戰爭〉中引了三位台灣人看日本無條件投降這件事,印象中台灣歷史博物館也曾做過類似的展覽;在行文中似有若無地強調著,同樣是島國、同樣在列強環伺下,日本是如何躍身擠入列強之中?在面臨泡沫經濟、社會氣氛沉滯、學子對未來感到絕望憤怒等等,雖然寫著日本,卻覺得也是在寫台灣,關於安保法、關於全學運,被電視愚弄的可能不只是日本人,我們也是。
對於這本書的前半,關於江戶時期、明治維新等等,感觸還沒這麼深,隨著時間轉到近現代,滿洲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好像又那麼點感覺了,然後到了現代的安保抗爭和高度經濟成長,突然覺得歷史總是不斷地重複,不只在同個人同個地方,我們是不是也正走著日本走過的道路上,就像浪花不一定發生在同個地方,但總會碎沫。歷史可以以古鑑今,我想這本書的確做到了。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