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聊歷史,不談立場,單以小說技巧而言:巴代在2015年獲得國家藝術基金會的長篇小說贊助案《暗礁》一書,是令人失望的。
《暗礁》講述「#八瑤灣事件」,故事有兩條線,一條的主軸是宮古島人的野原茶武(人設:正直、勇敢、武力強、想妻子、有見識、動不動想到故鄉神秘老人跟他講過的故事…)。
第二條是以排灣青年阿帝朋為主要視角,這位阿帝朋呢,人設:懂漢語、個子高大、到處浪跡天涯、隨便說一句話就被肯定好有見識........... = = 『哇,阿帝朋,被你這樣一說,我覺得好有道理喔!』
這兩條主軸因為單純的擱淺上岸,尋求救助而碰上了,卻因為「語言不通」、「溝通不良」,彼此變成刀劍相向的流血事件,《暗礁》便是在講如何造成誤會過程的小說創作。
***
兩條線不論是排灣族青年阿帝朋,或者是野原茶武,除了他們一位是排灣族人,一位是宮古島人之外,共通點都是見識卓越、膽識高超,個子高壯、武藝高強,隨便一開口說話就非常有說服力,每一個人都欣賞他們欣賞的不得了...
結論:不就是傳說中 #瑪麗蘇 的人設嗎?
而且1870年代的人,會用21世紀優生學角度去思考婚姻嫁娶文化,真的讓我.....= =。
或許我比較老派,總覺得好的歷史小說人物,營造被時代拘限的思維模式,反而是我很努力追求的事。
沒辦法,就像隨便一本三國小說諸葛亮突然跟姜維說:「其實我覺得混血兒很棒。」如果三國時代小說有這樣的對話出現,我真心就覺得是作者在唬爛。
***
當然啦! 《暗礁》除了這些暗傷之外,還是一本了解台灣歷史文學的好著作.... 只是出版社能夠編列個地圖更好,這世道願意閱讀小說的人那麼少,如果沒有地圖,親民度不夠,搞不好會不小心逼退了不少潛在讀者啊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