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唯一的投資聖杯,簡單、低成本就是最好的法則

Hao 發表於 2018-01-21

作者開宗明義,在書籍前半部就已經大致將基金投資的原則說明清楚:選擇指數型、低成本、無管理的基金,過去的績效不等於未來的績效,不要炒短線,掌握基本原則並且長抱,才有辦法駛得萬年船。

書中多數內容都是作者長期研究的數據,據以佐證上述這些基本法則的可靠性,在十年典藏版裡,作者更是將當時的說法與現況進行比對,足見作者的先見之明。而這些基金績效相關的圖表,對於如我一般沒有太多金融知識的普羅大眾而言,面對龐大的數據,有很多地方會不知道數據是如何出來的,又該如何看懂,作者並無仔細解釋,這是比較可惜的地方。

以下列舉我認為值得牢記在心的精華 1.主動型投資人+被動型投資人的總報酬率,大致等於股市總報酬率,其中主動型投資人花費的管理費用和交易成本,遠高於被動型投資人。

2.選擇基金時,不要放在市場短期方向,也不要把心力放在尋找下一個熱門基金,而是放在明智的選擇基金。關鍵不在於投資人無法掌握的未來報酬率,而在於投資人可以控制的風險、成本、時間。

3.投資就像花季有循環,有春天也有冬天,重點是: (1)開始投資 (2)給自己最長的時間,把投資當習慣,讓複利來幫助你 (3)消除因為情緒帶來的衝動決定 (4)計算:總報酬-手續費-顧問費-交易成本=淨報酬率 (5)堅持簡單,在股票、債券、現金間做適當的資產分配,選擇強調高評等、中庸路線的基金

4.股票的長期報酬率決定於: (1)期初投資時的股利率 (2)後來的盈餘成長率 (3)投資期間的本益比變化(投機成分) 其中(1)和(2)的成長是長期事實,投機成分在長期會變得無關緊要。

5.投資四度空間:報酬率、風險、成本、時間。 在進行長期配置比率時,先決定自己預期賺到多少實質報酬率,考量自己可以承受多少風險,時間越長,能承受的就越高。

6.配置比率微調的三種作法: (1)固定比率:例如股票60%、債券40%,隨著漲跌,比例會變化,再買進賣出以調整回原本的比例。 (2)善意疏忽法:只在一開始時設定比例,往後讓股票、債券隨時間自由變化。 (3)戰術性資產配置:以固定比率為基礎,但如果預期有更好的投資機會就會隨之調整。只適合大膽有自信的投資人。但建議任何變動不要超過15%,股票比率在50~80%間變化。

7.股票占比較高,相對而言風險也高,這時務必考量成本問題,有時低成本且高比例的債券反而報酬率較高。

8.過去績效不能代表未來報酬率,但可以決定一致性與風險,例如參考《晨星共同基金評比》,一支基金要得到績效最好的評等,應該至少6~9年被列在上面兩個等份,列在第四等份不能超過1~2年。大型價值股的風險較低。

9.低成本短期政府公債和成本極低的指數型基金,有較低的風險,同時也有較高的報酬率。(不過本書是以美國市場為主,其他地區是否也同樣適用,有待商榷)

10.投資風險包含四種: (1)市場風險 (2)形態風險:選擇大型價值股?小型成長股? (3)經理人風險:經理人未必能提供最好的投資策略。 (4)如果要進行全球投資,雖然可以分散投資,但同時也要考慮匯率風險,假如投資的是全球大型企業,其實就已經有全球投資的效果,不是一定要冒全球投資的風險。如果真的要,國際持股不要超過股票投資組合的1/5。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