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戰爭,各自表述

masayatang 發表於 2018-01-04

去年收到這本書的時候,我還有點傻眼,想說自己什麼時候買了這本書,想了很久才想到,原來是我每個月固定贊助的網站--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寄來的。

漢城這個名字有點熟悉又有點陌生吧?我記得這是個只有小時候,在三台新聞最後的氣象預報會聽到的名字。後來有人跟我說南韓首都是首爾時,我還一直想不到首爾到底是哪裡,跑去維基查才知道,原來首爾就是我小時候聽到的漢城。

燕京這名字也是有點熟悉又有點陌生吧?感覺就是個武俠小說裡會出現的名字,其實它就是北京在韓國的舊稱。

所以這本書,主要就是透過明清兩代往來中韓之間的朝鮮使者的書信紀錄來看當時這兩個國家與朝代之間的關係和聯繫。聽起來感覺會很艱澀,不過作者其實寫得很好,可以當成小說一樣流暢地讀過。

故事的開頭,是從一個如果你愛看武俠小說或古裝八點檔,你就可能有印象的年代開始--明朝萬曆年間。 明朝萬曆年間,有位最有名的首輔-張居正,他一手推行的萬曆中興,讓明朝在他死後,歷經萬曆皇帝不上朝和小皇帝只會做木工的日子,還是將整個朝代往後延續了半個多世紀之久。再再不濟,你總該記得課本上有個外國傳教士叫利瑪竇的,曾經在明朝到訪中國,把西方科學和地圖帶入中國。

而萬曆年間,有個如果你對日本史有興趣,就一定會知道的事件--壬辰倭亂,或者是『文祿・慶長の役』。這是豐臣秀吉出兵攻打朝鮮,意圖直取中國,然後還差點真的把朝鮮整個滅掉的戰爭。不過對於一個國中之後就沒再碰歷史的人來說,這個戰爭不過就是歷史課本裡的一句話,考試會考的萬曆三大征其中之一,但整本書卻是從這個戰爭的中朝使者開始講起的,而且可以看到這場戰爭對於朝鮮的影響之大。

簡而言之,就是在朝鮮差點被『扣倒』的時候,朝鮮使者跑到中國跟明朝求救,然後明神宗派了人去幫他們把日本人趕跑,從那時候起的朝鮮人就視明朝為再生父母,感恩涕泣,甚至嚴重到在明朝滅亡後,有一派人還不願意承認明朝已滅,試圖反清復明!年年向中國朝貢的隊伍名稱也從『朝天』這種很有威權意識的名稱變成『燕行』這種中姓的名稱。更誇張的是到乾隆的時候,還會有朝鮮文人瞧不起中國文人,說他們自甘下作被沒有文化的韃虜統治。(乾隆皇帝表示:老子你也敢嘴?)

其實書讀到這裡,我默默地想到某些滯台中國人啊,總是眷戀了某個腦海中已經逝去的美好(雖然好像其實真的沒有那麼美好,就像明朝萬曆後期已經開始走下坡,但在那些朝鮮使者的記載裡,還是泱泱大國富麗堂皇,連明朝滅亡前一年都還軍容壯盛),忽視現實的狀況(就像清朝雖然是滿人建立的,但康雍乾三世的盛世,絕對不是像朝鮮孝宗寫的『虜主荒於酒色,其勢不久,此所謂必亡之行....』),甚至還試圖回歸所謂『天朝』,幫漢人『反清復明』,然後認識中國(明朝)比認識朝鮮深刻......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但歷史也是驚人的相異,同樣的一場戰爭,在中、韓兩國的記載竟可相差如此之多,對兩國人民的影響相差如此之巨,實在是令人感到有趣。而比起官方記載,我始終喜歡這種類似個人筆記所流傳下來的資料,雖然可能沒辦法像官方那樣嚴謹,但更可能保存當時人的普遍想法也更貼近生活,推薦這本書給對韓國歷史有興趣或者是喜歡也庶民眼光的人。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