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因為博客來年度好書設計才注意到這本書《決鬥寫真論》,甚至是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者-王志弘。 業界名氣甚大的王志弘先生,我知曉得極晚-好在總算是知曉了 主要也是因為黃崇凱那本《文藝春秋》獨樹一幟,吸睛得惹眼,我總算記下了王志弘這個名字 也因為如此,我開始爬梳關於王志弘設計過的叢書,甚至注意到早在2012年王志弘便與臉譜出版合作,在Source系列擔任選書的引薦者~
《決鬥寫真論》的封面,宛若門前對聯的排版,早早令我印象深刻 雖然這本書寫作背景為1970年代,使用的還是底片時代的攝影器材(那樣的距離感反而令人著迷) 篠山紀信與中平卓馬攝影概念在時隔四十年後看來依舊啟迪人心
內文提出的疑問依然適用於今日 「攝影是否是一種藝術?」 「攝影是刻意置入還是求善求真?」 「攝影者該扮演怎樣的角色?」 看著看著不覺得自己在看一篇攝影理論的書,反而像哲學家的自語。 以為作者會書寫許多照片後的故事,沒有想到作者思索得更深更透,通篇的疑問,哲思與光影變幻,關於攝影的自省...
攝影作為一種職人,有這樣的反省和論述能力,是不是少見呢? 以文字為職志的人,是不是也應該時時刻刻對自己的用字斟酌反省剖析呢? 決鬥寫真論,其實也能適用每個人的決鬥-決鬥廚藝論、決鬥設計論或者決鬥寫作論 這是我從本書中挖掘到最大程度的激勵
ps 本書既然是以篠山與中平交互寫作,有點不明白...為何不在短篇中標註該篇是何人所書...是給讀者一個用功的機會嗎?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