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這個題目下得真大,第一眼就吸引了我,但因此我也有點擔心這會不會是本書名大過於內容的小說,幸而讀了第一章之後我就大概知道這本書不會讓我失望。主角家人們的個性的起初看似平板,但透過鄰居之間的摩擦與觀察,很快地就透露了表象之下細膩的人性與複雜心理,而這也是我一向感興趣的主題。書中著眼於人物間的互動,描寫置身愛情、親情、友情交雜網絡中人們的感受和選擇,而就學、工作、事業等等人生進程則較像是舞台佈景:人們經歷一切,但最終左右個人命運的似乎還是本身的性格。最初的那一篇紐約時報對沃爾特的負面報導與鄰居印象的反差,不知為何成功的吸引我的興趣,也許就單純是期待著那背後的故事吧。
想想自由其實並不簡單,至少在情感層面上,不同形式的愛其實也是不同程度的暴露了一個人的脆弱,一但往心裡去,受傷或受影響也就難免了,是以愛與被愛常常像是自由身上的隱形枷鎖,使人害怕、猶豫、裹足不前。不過我覺得很多人也同時相信如果不去勇敢的背負情感,那最終也只能與幸福背道而馳,大概像是No pain no gain。書裡角色的迥異的個性和愛人的方式也頗耐人尋味,例如理查和康妮在感情專一上彷彿光譜兩端,前者對自身自由的維護和後者為了所愛的人完全放棄自己形成對比,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他們卻也都擁有某種強韌,相對來說佩蒂面對自己的感情就顯得脆弱、搖擺、甚至自私,但其掙扎卻也因此讓人感到格外親切。
另一道在書中不斷顯現的隱形枷鎖就是比較心理、或說是競爭的心態吧。對沃爾特來說,他最要好、敬羨的朋友理查其實也同時也是他不斷的假想競爭對手,常常將兩人過得好不好、成不成功放在心上有意無意的比較,甚至到了患得患失的地步。兩人的友誼和彼此依賴當然還是無庸置疑,只是複雜的現實往往使得情況不那麼單純,更別提佩蒂所帶來的糾結了。在家庭之中比較更明顯,不論是哪個家庭、哪個世代,兄弟姊妹不同的性格和價值觀都造成和父母關係親疏不同,而糟就糟在對還軟弱無力小孩心靈來說,這種比較很容易就成了一場弄不明白、卻又不能不打的仗,如果連父母都不明白自己的心態的話,那就更容易悲劇了吧。
除了感情之外,許多對社會現象的討論也蠻有意思,尤其是關於沃爾特透過政治在自然環保方面的努力。雖然最終的結局在個人層次上可稱圓滿,但在政治上我卻覺得遺憾居多,因為沃爾特所採取的妥協以求大局的環保策略最終看來仍像是螳臂擋車。不過這結局倒是跟我對現實的期望有些契合,人類的良心大概是阻止不了自己的慾望野心和對大自然不計後果的恣意利用吧,而對於心繫更廣大的福祉而憂心、憤怒卻又無能為力的人們,也大概只有在人與人關係的圓滿中取得一些救贖,而不至於感覺作為人類實在一無可取,於是才能夠在某些時刻放下,得到一時的自由。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