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也青春」2020年收聽超過50萬次,總累積次數110萬。感謝大家!
【第329集,7/8「經典也青春」領讀摘要】
這世界一片謊言,我惟愛你 ——朱福銘談約翰.勒卡雷的《摯友》
我有時不免想,勒卡雷活得好累。(誰又不是?)
他的一生都在透過小說辨明這個充滿欺瞞,如迷霧般的世界。謊言、欺騙、設局、鬥智、出賣、背叛,他以筆想要逼自己認清這個事實,但這樣的一直寫、一直逼自己,不也正是始終都在期待其中有些真心、有些光亮嗎?
他的間諜小說世界一再出現的背叛、雙重背叛實則並非特例,只不過是真實人生的放大版。許多作家在作品中處理「背叛」這個主題,例如奧茲還會告訴你有時候背叛是另一個新的起點,人因為這個轉過身的背叛而有所成長,但是,勒卡雷書寫的背叛,卻只是在某個人心靈遭槍砲重擊後留下的空洞和硝煙,直到我讀到了《摯友》。可是,這樣的愛,依然很悲傷。
因盛讚《摯友》而讓我重讀的福銘,是如何解讀《摯友》的呢?他的領讀摘要如下:
一、福銘首先指出《摯友》在間諜小說大師勒卡雷的寫作生涯裡,具標竿性的價值。要知道,在勒卡雷的作品中,人性裡的背叛與信任,其內涵遠比其他的文學小說更加錯綜複雜,而《摯友》卻講了一個為朋友毫不保留的奉獻的故事。由此可知,勒卡雷的作品不是龐德007似的作品,而是更深沉地刻劃了人性糾葛的悲劇。
二、勒卡雷自己的身世就極為特別,也如他引葛雷安.葛林所說的——童年是作家最好的提款箱,這是他寫作的資。勒卡雷的父親是一個受人愛戴的騙子。沒錯,即使被他騙過的人提起他,仍是一臉的懷念與仰慕。但這個總是靠著虛假而推疊起成功假象的父親從不停止四處招搖撞騙,為勒卡雷的童年帶來很大的傷害與恐懼。他的母親離開了,兩兄弟被送到貴族住宿學校,勒卡雷隨時隨地都活在提心吊膽之中,生怕可能因父親行騙失敗、繳不出學費而遭趕出校門,也擔憂父親又引發了哪樁災禍。
當勒卡雷長大後找到母親,母親已經另外有了家庭,不時會把兒子當成前夫,冷淡戒備以對,想必這也在勒卡雷心中留下了永遠的傷痕。
三、這樣的勒卡雷不僅完成英國菁英教育,而且轉了個彎當上了國家間諜。那是1950、60年代,正值美蘇兩方陣營對峙正酣的冷戰時代,福銘提醒,然而看似將以此報效國家的勒卡雷,卻因為轟動一時的英國四名雙面間諜案中的其中一人的揭發,在1964年離開了軍情單位。
四、因為這些經歷,勒卡雷早期的小說以諜報為主,最著名的當然是《冷戰諜魂》、「史邁利與卡拉三部曲」,包括這部《摯友》,寫的都不是什麼英雄豪傑,而是過著平凡生活,縱使有遠大抱負,一樣為經濟、情感、家庭所苦惱,有著七情六慾的普通男人。也因此,個人的索求、渴望、情緒和國家社會群體利益目標發生矛盾時,必須如何權衡?
五、福銘說,我們來想像,你有一個密友、知己、換帖兄弟,他每次有難時都回頭來找你,你幫是不幫?《摯友》講的就是兩個年輕好友孟迪和沙夏,在1969年柏林學生運動相遇,一起在1980~1990年當了英美對蘇聯的雙面間諜,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後,失業的兩人各分東西,但2003年,沙夏又出現來向孟迪招手,要去完成當年未竟的革命大業了。
六、福銘提醒,勒卡雷勾勒出冷戰時代和後冷戰時代當中的不確定性。過去戰爭時期敵我分明,但二戰後的世界敵人界線變得模糊。
《摯友》於2003出版時,世界的基調往自由民主前進,但實際上2001年發生了911事件,原來敵人始終沒有消失。亦即,間諜小說也不會因冷戰結束而消失,勒卡雷陸續在作品中描寫各種新型態的間諜,且如先知般勾勒出如911事件間諜的新風貌。這正是勒卡雷關注與傾其功力所在。
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說,本書要談的已經不是誰是敵人或主導者,而是那些富有理想信念的人,在現實層面到底如何被捉弄?這些人到底所為何來?是不是可以說勒卡雷要展現的是「這世界一片謊言,我惟愛你」,這一抹光芒。
更多精形內容,歡迎展卷。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