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尊敬的譯者之著述

東甲舟集 發表於 2017-09-11

剛翻到這本書時,其實不知道如何讀起。 這本並不是很完整、很正式的論述型著作,反而比較像是旁徵博引的隨筆輯(摻和個人書信、論文討論、條列式的隨筆,寫作年代都不一樣),所以敘述上有種凌亂、缺乏層次的感覺,但卻讓人可以深切感受到,作者對於當前台灣國際環境與困頓十分真切的焦灼感。

個人十分推崇《想像的共同體》,這本書在對於我書寫清代台灣故事時,有一種「概念性的影響」。

如同該書的副標題:「#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 民族主義興起於十六、十七世紀,在二十世紀初達到頂峰,最簡單的話來說,他們造成「一個民族應該組成一個國家」的浪潮。

但是這可能嗎?在民族主義之前,這個世界在政治上對於民族的認知,可能比我們想像來得寬鬆和廣泛。

在1720年代,很明顯,民族主義和民族國家的概念還沒有滲透進當時的台灣,「民族」還是個很抽象的名詞,分辨「此」與「彼」之差異,在於「語言」、「風俗」、「信仰」與「生活方式」。

明明都是「河洛人」的漳州人和泉州人會屢興械鬥?明明都是「漢人」的福佬人與客家人會互看不順眼?挾帶強勢經濟欺負人數上處於弱勢的平埔族或高山族?

現在意義「台灣人」的概念,絕對無法適用於當時的台灣。更多的像都是:「因為你是客家人,不是我(河洛人)自己的人,如果你跟我搶東西,我就要打你。」

1720年代,高喊「大家都是台灣人、應該要團結一心」的情景,根本不可能發生!做為一本力圖還原1720年代時代氛圍的文學小說,是必須要避免掉這種概念的影響~

(※ 這樣的概念甚至是在1895年,清廷甲午戰爭戰敗,拋棄台灣之後才普遍形成。)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