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們都有點怪,與世界格格不入也沒關係!》的書評

+1 發表於 2025-04-12

第一章探討了不同類型的焦慮樣態,作者主要針對常見的社會現象進行正反面的論述。

例如,過度在乎外在評價的整容、刻意搞怪行為;滿足低自尊的購物狂與炫富行為;釋放壓力的喜新厭舊以及擔憂匱乏的囤物癖。對於這些現象,我沒有特別的感受,可以站在外人的角度來理解這些行為的成因。不過,其中幾點倒是讓我深有所感,像是怕被傷害先自我貶低的哭窮厭世、唱雖悲觀、說反話,以及牴觸掌控所帶來的自我社交隔絕。

接著,作者開始探討如何提升病識感。這部份我已經讀過許多類似書籍,有一定的自我覺察,甚至會覺得這些內容略帶點毒雞湯的風味。舉例來說,作者引述了一位神經內科醫生的話:「面對焦慮、緊張、恐懼時,告訴自己:瘋了就瘋了,死了就死了,不就多大點事啊!」,這句話看似毒辣又偏激,但對處於嚴重焦慮中的人來說,或許能說得上是帖猛藥。

談完病識感的覺察後,作者開始進入實務層面的討論。

關於人的內驅動力,要先學會掌握自己的人生,但這並非要人盲目相信那些雞湯迷藥,也不是無謂地因應潮流,陷入「內捲」中而耗盡心力。而是要真實認知自己的能力上限。我們不必否定努力或熱情,但也應該面對現實,承認自己的競爭力不如別人的可能性。

除了內在的自我省思,也要適時警惕會導致內耗的精神施虐,那些來自原生家庭、婚姻、職場,甚至是自己對自己的過度要求。

作者也花了不少篇幅講述「自我同一性」,我的理解是,自我理解和實際作為之間的割裂,會讓人產生內外在不一致的靈肉分離感。「反思」本應是促使自己變得更好,但過度反思,反而可能走偏方向,開始質疑並否定自我價值。

我也很喜歡書中針對「躺平」與「擺爛」的見解。最近的時事遇到很多投降論者,他們聲稱自己要躺平,但實則是抱怨的擺爛。作者認為,「擺爛」指的是放任事態失控,放棄努力而不作為的表現。「躺平」則並非鼓勵默默忍受,而是一種不過度內耗的選擇,先蟄伏蓄力靜待時機,當順境到來時,才有厚積薄發的餘力去應對挑戰。

作者在後記提到,許多理論知識看似空洞,沒有明確解決方案,但它們其實是提供了一種思維模式。若是期待具體操作步驟,那恐怕會感到失望,我完全同意這點。反倒是那些宣稱幾步驟教你擺脫困境的書籍,才更讓我感到質疑。

人生課題沒有正確的標準解答,在透過不同觀點了解背後成因,並用自己價值觀來思考,或許才有機會幫助我們繞出內心的死解。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