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果然是很實事求是的民族,像這種工具書的寫法就跟歐美系的很不一樣,是說其實作者也沒打算把它當作工具書,而是很單純的分享自己運用時間的經驗這樣。滿特別的是連自序的寫法都像後面的章節一樣,有小標跟分段,所以一開始我想找目錄的時候有點障礙,因為我一直以為正文已開始,囧。這其實還滿符合作者分享的其中一點:「一段一段完成」,不曉得這篇序是不是在這樣的前提下寫出來的(笑)。
話說回來,原本以為這本書會紅,是因為刻意的話題炒作,不過實際讀了之後就不難明白為何爆紅。因為作者完全就是一個最有資格喊「我沒時間」而一事無成的例子,但驚人的是她卻完成了好多一般人眼中看為不可能的成就,也難怪可以出書還紅成這樣。就像前面一開始說的,這並不是一本說大道理的書,作者分享的秘訣全都是她親身用過而且成功的心法,以下就紀錄一些我覺得受用的技巧:
1 不是一件一件照順序來,而是同時做,一起搞定:其實我自己就是個很喜歡同時做很多事的人,不過有些書會分享要按部就班,不然到最後什麼事都做不好。結果作者就大力提倡一起做,甚至可以把想做的興趣轉為不得不做的責任的動力。
2 有期限,才會加速,加快速度,辦不到的自然辦成:「不是因為某件事很難,你才不想做,而是因為你不想做,所以變得困難。」在寫論文的過程深刻體會到這點,有時候時間越多越容易混,反而常常在大限將至的時候,才能下定決心加速趕進度。「臨陣磨槍的狂熱,是提升自我的原動力」,看來作者也跟我是同樣類型的人啊~
3 人生只有做與不做,決定要做,自然就有出路:沒有能不能,只有要不要,其實經歷過很多事就會發現,有時候真的跟時間多不多沒關係,而是你想不想做,只要有決心,時間再短都做得到,反之,再多的時間也只是拿來浪費而已
4 張羅情緒,比張羅金錢或時間更重要:開始論文的馬拉松之路之後,特別能夠體會這點。以前的我算是短跑型的人,總喜歡在期限快到前一鼓作氣完成,而且特別有幹勁。問題是論文這東西真的有點長又有點多,所以我很常在過程中想東想西的,也很容易分心去做別的事。所以在過程中,不斷提醒自己離目標還有多遠,不斷對自己信心喊話,不斷處理讓自已失去鬥志的負面情緒,就真的很重要。「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真的是千古不變的真理
5 時間無法節約,只能提升價值:作者認為,其實關鍵不在於如何節省時間,因為再怎麼省都還是一樣,每人只有24小時,關鍵在於如何把時間做最大價值的利用。安排行程的時候,應該先放大石頭(重要必做的優先事項),再利用零碎時間填入小石頭(雜事跟小事),千萬不要花太多時間只一直在處理不要緊的小事,這對我是個很好的提醒
6 先踏出第一步,之後見機行事:踏出第一步有時候真的很難,特別有時候被追求完美的心絆住的時候,總要先做很多前置作業,才肯好好進入狀況,但其實一旦開始,就可以漸漸進入狀況,一步一步慢慢完成
7 學會利用專注前的時間:這可以跟上一則互相搭配,有時候要專心開始之前總會有一段時間東摸西摸,作者認為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列出「小事清單」,把小到不用寫在行程表上的事情寫下來,適時把它們處理掉,以免累積到最後變成大事,反而給自己帶來心理負擔
8 做好心理準備一段一段完成,不要執著於一氣呵成:這真可說是寫論文的王道啊!作者提醒讀者要學會接受「中途停頓很正常」,就像寫論文的過程中,總是計畫趕不上變化,有時候每天的預定進度,總會被意想不到的事情打斷,這時就要轉念告訴自己,「沒關係,有前進就好」,而不是一直耿耿於懷落後的進度,最重要的關鍵,是要堅持到底不放棄,就算一次只寫一兩頁,也要堅持寫下去
9 徹底運用零碎時間:這其實是老生常談了,應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擠時間的方法,以我自己來說,我會隨手帶著一本書,碰到需要等待的空閒時間就拿出來翻看,比起滑手機來說有意義多了
10在截止日前都不放棄:這點沒什麼好說的,前面提到期限會讓人衝勁十足,但可以堅持到底的關鍵就是絕不放棄,奮戰到底,每一個曾經奮力追過死線的人應該都能夠體會
其實整理到後來就發現,作者有一些心法是一體兩面、相輔相成的,我想最關鍵的還是有沒有想做的決心吧。「沒時間」其實是個很好的藉口,但作者卻用親身經歷告訴讀者,只要想要,就會做得到,共勉之。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