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會有閱讀這本書的契機,來自於2014年的太陽花學運。民眾在323攻佔行政院那晚,我在各家電視台的直播畫面中徹夜未眠,事件在優勢警力的激烈行動中落幕,窗外天色漸亮,我的心情卻像當初換上的FB大頭照一樣,除了黑還是黑。 鏡頭前,有個員警手持盾牌警棍,來回踱步,接著如同嗅到獵物般衝向一群人,撒下幾發亂棍。這畫面並不長,但在那黑得冷峻的制服與頭盔底下,遮不住的是他那瞪大如牛鈴的雙眼,張揚著騰騰殺氣,手中揮舞的警棍恣意教訓這些愚民暴民,彷彿對著仇人在宣洩滿腹怨懟。
我想我一輩子不會忘記這一幕。
然後我想知道為什麼,在警察執法過程中,手無寸鐵的平民會遭遇如此激烈的暴力對待。於是,我想到【平凡的邪惡】中的艾希曼,並不是個精神異常的嗜血大魔頭,反而是個被多方評定為「再正常不過的平凡人」。在二戰納粹帝國的時空背景之下,是每個像艾希曼一樣的大小螺絲釘都服膺「依法行政」的使命,讓納粹機器完美地運轉,戮力貫徹領袖的信念,將猶太人推向滅絕的境地。舞台佈景都被搭建好,場景對白都有既定劇本,已上膛的槍交到你我或是任何一個凡人手中,時勢及情境所趨,上了台的我們都會扮演好各自的角色,盡責地扣下那板機,完美演出。此即邪惡的平庸性。
所以,金巴多教授在史丹佛大學監獄實驗中,詳實地紀錄闡述及分析情境對受試者的影響。身心健全的大學生們,被隨機分配成獄卒與囚犯,短時間內就讓實驗場域變成再真實不過的監獄。掌握權力的獄卒,在生理與心理層面不斷壓迫囚犯,囚犯在身心俱疲情況下竟也無力跳脫情境設定,忘記自己隨時可以放棄實驗,離開大樓走出這場噩夢。於是乎在兩週內,監獄實驗的發展似乎不受控制,在瀕臨崩潰前不得不提前被終止。
從1971年的史丹佛大學監獄實驗出發,金巴多再帶著讀者繼續往前推進。書中提及了不同時空底下發生的類似惡行與悲劇,包括美軍虐待伊拉克戰俘事件與瓊斯鎮邪教集體自殺事件。在人類的各項邪惡行徑中,情境、系統、權威、文化,始終扮演關鍵的角色。若是只以個人歸因來剖析惡行,將矛頭指向所謂害群之馬或萬惡魔頭,往往會落入見樹不見林、斬草不除根的盲點之中。情境歸因不是要為劊子手脫罪,而是要正視藴育惡行的溫床,發現源頭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金巴多希望我們把眼光拉遠,巨觀地去瞭解情境與系統的影響力,充分地認知與承認個人的渺小與脆弱。幸而在書末,金巴多則提出了較為積極正向的啟示。相對於邪惡的平庸性,在人的身上也可以觀察到英雄的平庸性。平凡如你我,一生之中,都會在某些關鍵時刻,需要作出抉擇:隨波逐流地讓情境接管個人的良知與行為,將為惡的責任分擔推卸給大環境;或是奮力地擊敗系統施加在身上的強大壓力,讓人性中的善得以扭轉乾坤。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