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山看出去的三叉路口

Bonnie 發表於 2025-02-28

「⋯⋯空襲應對姿勢,右足跪下,左膝頂住心臟加以保護,拇指按著耳屏阻擋巨響,四指摀眼防止眼球被爆風擠出,張開嘴巴讓體內外壓平衡以免傷及臟器⋯⋯」 關乎戰爭的文字若是太靠攏浪漫情懷,偶爾會讓我陷入文學、忘懷戰爭。但這本書的字句精細而質樸,這段安全指示更讓人有臨場的肅畏之情。

原來這是一本歷史小說,而它所刻畫的「三叉山墜機事件」是一架從沖繩要將戰俘接回美國的運輸機,墜毀在日軍戰敗退出期間,國民政府接管前的台灣哈因沙山,也是現在的三叉山。而這樣的真空背景下,虹吸出一支包含日本人、阿美族、布農族和漢人的民間救難隊,雖然這支救難隊的結局是許多珍貴靈魂的折損。

「戰後人自由了,神鬼也都自由了」

日本人的視角由一位城戶八十八的角色述說,從殖民者的眼中看出去是故鄉文化與新土地的斷裂,而斷裂帶來不理解,不理解則帶來衝突,可是每個衝突的背後又是多少無奈;漢人這端則以潘明坤冥婚娶鬼妻為開局,鋪陳台灣平地上的政權與文化交替,在入侵和信仰之間如何潛伏、如何保身,又該如何確定自己與土地的連結是哪一條;特別的是由海朔兒牽引出的原民情感,以布農族的眼、布農族的靈,看見服從與堅持的底線,補上這片歷史下缺失已久的一小塊。

朱和之透過三個民族的視角,再最後由這支在斷裂帶中浮起的救難隊串起,給予碑文上的故事一個三百六十度加空拍的立體感。朱和之說:「透過小說讓這些不曾在歷史上發言的族群,去述說他們經歷過的痛苦,替他們代言,替他們把話講出來。」

閱讀的過程中,偶有抽離故事的時刻,令我不禁猜想,是怎樣渾厚的背景讓朱和之寫出這般飽滿卻不擁擠的小說。事後的資料檢閱讓我在一篇Openbook閱讀誌對朱和之與甘耀明的聯合採訪——《三叉山有什麼(好)?》中找到許多創作背景的補充。小說是一場洪荒之力的輸出,背後的資料採集、視角設定、切入錨點考驗的都是作者和故事的個體性,甚至政治是否正確,小說的創作像是跑到荒野中拔地而起萬丈高樓後,又要不沾塵土的全身而退。這一切的一切讓我對這本歷史小說有更多的回應,也邀請對台灣史事有興趣的你一起走訪當年的霧鹿,一起降落在這片土地所養育的山林中。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