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島由紀夫45歲衝進自衛隊大門,身邊帶著一群血氣方剛的小鬼。太宰治39歲投水,還軟弱到要拉著一位女粉絲陪著。芥川龍之介36歲自殺;我想,至少他誠實多了:自己的問題,自己一個人面對就好。
二次大戰前後的日本小說家當中,芥川龍之介算是非常不自我、非常不 "私小說" 的一位。自殺這件事如果追根究底,當然還是跟日本人執拗的性格有關,也跟當時社會變遷、戰事頻仍的耳濡目染有關。但是,這幾個傢伙,加上一個川端康成,在閃避的看來都是同樣的背後靈;也就是跟外界、他方、"生活" (隨便怎麼叫啦) 切隔之後逐漸茁壯的,無可避免的後遺症。
不論一開始是為了什麼。也不論責任是抬舉自己,還是這個世界確實膚淺如斯;唉呀,那永遠不會是重點。何況,你永遠不可能搞的清楚。只是,一但你嘗試著去切割出精神世界中的自我,就從此踏上了一條無法回頭的道路。芥川在 "大導寺半輔的半生" 裏關於他20歲左右的那一幕曾這樣說:"我眼下的所有人生,比不上波特萊爾的一句話。" 這當然不是事實,但是,仔細想想,也不能說他是錯的。他在絕筆 "某阿呆的一生" 中說:"我不然就是走向發狂,不然就只能死亡。" 或許因為看過母親妹妹發狂的慘況,孤傲的芥川自認別無選擇...
切割出自我意識與外界的鴻溝之後,再加上義無反顧的追求完美;二者不斷烘托,不然就是放蕩以求短暫的遺忘 (也譬如太宰治、芥川本人的風流韻事。既使魚水,看來卻總是悲涼多於歡愉),不然就是走向抉擇的場合。
我想說的是:我的天,他們到底在搞什麼鬼啊? 鄉親啊!不要再看日本人的小說啦!去看看南美人的小說吧!去看看那個捷克小老頭寫的醉話吧!
追尋概念的清晰,追尋自我的意義,絕對不是在喧囂的市場裡搭出一間只屬於你,隔音精良的小蝸牛房。我現在唯一想得到的比喻是這樣:當大家在錢櫃點歌的時候,我一面傾羨於這些歌竟然X的這樣就可以賺人感動 (以及大筆的鈔票),一面等著自己的那碗牛肉麵,同時感到一陣暗爽...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