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讀中國歷史的人都能理解自秦以降每個朝代的開創者不是貴族,就是平民(這好像是廢話),劉邦是平民,李世民是貴族;趙匡胤好歹是當官的,朱元璋就是窮和尚......不過這本書進一步把這些「平民」定義為盜賊,創業成功(建國)的是盜賊,創業失敗(被平亂)的也是盜賊,前者以劉邦、朱元璋、毛澤東為代表,後者有陳勝、李自成、洪秀全等。 妙的是,當你閱讀時會隱隱約約覺得作者罵罵咧咧,根本是想貶低中共,把毛澤東批為盜賊,其他歷史人物只是鋪墊而已。果不其然,到了後記,作者講述自己寫作是以毛澤東為主題,其他只是前史。後來因應編輯意見(只以毛為主會賣不出去),才調整成現在這樣歷述兩千年歷史──但他相信讀者應該會看出脈絡。 真的看出來,作者強烈認為毛澤東就是盜賊為王。當然,也看得出來當初編輯的建議是正確的。 作者意在言外,嚴詞貶低中共,固然有其時代背景與個人因素,但他所說的又何嘗沒有道理。尤其把朱元璋建國後,朱棣大改制度形容為二次建國,對比毛澤東建國後,鄧小平改變路線,更是絕妙。 還有就是「李自成vs.明vs.滿洲(後金/清)」的關係,竟然數百年後在民國肇建伊始出現了「共產黨vs.中華民國vs.滿洲國」的局勢。前後兩個盜賊建國,卻有何其巧合的發展過程,頗堪玩味。 再補充紀錄一點,就是書中強調「加油添醋的是故事,拋去這一部份才是歷史,但古人傾向讀故事。這也是《左傳》《史記》為何好讀的緣故」,特別點醒了我,當初那些史家如何得知那些不可能公開、甚至是密室、內心不為人知的事,這些不是編寫的故事,又是甚麼? 直到陳壽《三國志》試圖將歷史和故事分開,簡略了「情節」,真正影響後續正史的寫作觀念。不過後人卻偏偏更愛裴松之注,這也反面說明了為何「四史」之後的史書較為無趣。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