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渺小一生(上、下冊)》的書評

neischanel 發表於 2025-02-01

在翻開《渺小一生》之前,已經聽聞太多關於這本小說的「痛」—主角身上的心裡的痛、讀者閱讀時感同身受的痛。然而當我真正讀完這個故事時,卻發覺自己似乎始終是一個保持著安全距離的旁觀者—沒有心碎、沒有淚流滿面,只是感到萬分無奈,不住嘆息。

❝「沒有受過學院訓練的優點,就是你不知道界限在哪裡,不知道什麼時候該停止。」柳原曾如此表示。因此,她的書寫往往把一切全都推到最極致,甚至推到過了頭。 —〈譯者尤傳莉談《渺小一生》的童話世界,以及其中的美麗與哀愁〉❞

柳原漢雅大篇幅地描寫裘德童年時遭遇的傷害、肉體的病痛、與心理上的煎熬,寫得是如此鮮血淋漓,深可見骨。我覺得我被半強迫半自願地放在了一個窺探者的位置,為自己想知道裘德「到底是能多慘」的嗜血好奇心感到罪惡,卻又欲罷不能。

然而在極端悲慘的童年之後,裘德在成年之後的遭遇又被柳原推到了另一個極致:那是一個對於種族、階級與性傾向的偏見歧視都被漂到極淡的,宛如美夢一般的世界。隨著裘德的事業平步青雲,他在利斯本納街的破爛公寓房間,也逐步換成了愈發奢華的一間間豪宅,而裡頭來來往往的也都是大學教授、醫生、律師、建築師、藝術家、名演員。

這樣極端的對比也展現在裘德身上:縱然身心殘破不堪,但裘德卻擁有著俊美的外表、聰明無比的頭腦、能彈琴能唱歌,園藝與烹飪也是得心應手。事實上,裘德從故事一開始就不斷地烘焙與做菜。就算是沒人在意自己塞進嘴裡的到底是什麼的狂歡派對,裘德也費心烤一大堆法式鹹味乳酪泡芙;他記得每個友人喜歡的菜色;在伴侶不在身邊時,他也做好滿冰箱的菜等他回家…除了將美食作為回報友誼的一種方式,裘德或許也想藉此補償幼年時的匱乏?

“From rags to riches” 的童話故事被柳原陰暗地反轉了。如今再也不用餓肚子的裘德,面對食物卻時常覺得味如嚼蠟,甚至到最後放棄進食,因為往昔的陰影自始自終與他糾纏,折磨著他的心靈;然而悲哀的是,裘德的自我認同卻也建立於此:他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也不相信有人會無條件地愛他。對裘德來說,一切都是交易,就像他童年時以性換取庇護與金錢那樣,一但有人愛他,他就會開始計算自己要怎麼回報、怎麼有可能回報,如果他無法回報對方的愛,那人就會轉身離開……。

這樣的極端對比強化了裘德的悲劇感,但也是這樣看似獲得幸福卻又瞬間跌落深谷「推到過了頭」的戲劇化效果,讓我覺得裘德的形象更像是「悲劇」的概念而非一個血肉構成的凡人。

真正讓我覺得有血有肉的,卻是裘德身邊的那些人們:哈洛德、安迪、威廉、麥坎、傑比…他們愛裘德,但他們試圖將裘德拉出泥淖的過程就有如薛西佛斯要將巨石推上山頂那樣艱苦且徒勞。他們展現了愛的各個面向:不僅是正面的關懷、接納與包容,也有晦暗的嫉妒、自私和佔有欲。不完美,但仍是愛;雖然是愛,但仍無法療癒所有的傷;雖然徒勞,但是仍要去愛。《渺小一生》雖然是一個悲哀的故事,但也是一個有著很多很多愛的故事。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