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因為長官的推薦,《憂鬱是因為你的大腦生病了:照照磁波,活化腦區,解憂抗鬱新方向》上市不久,就在雙11購物節時買了紙本書、和毒防中心學妹一起吸收憂鬱症治療新知,包括2018年3月獲臺灣食藥署核准的rTMS重複性跨顱磁刺激治療技術、以及自律神經和腦波這兩項憂鬱症輔助檢測技術。起因為憂鬱和工作倦怠不是很容易區分,誠如提出「工作倦怠」一詞的美國心理學家Herbert Freudenberger所述,當人在職場上過度專注於事件時,累積身體和精神壓力,會產生無力、不安、憂鬱、憤怒或喪失慾望等狀況。
2022年搬回了書中唐醫師診所的開業地點高雄,世界衛生組織亦將職業倦怠這種職場現象列入了《國際疾病分類》(ICD-11)、定義為一種長期無法成功克服工作壓力所導致的症狀。再加上rTMS重複性跨顱磁刺激治療屬於「針對腦部的物理治療」,相較於精神科藥物的「全身性生化治療」、對憂鬱症的「身體症狀」改善較有效,rTMS重複性跨顱磁刺激治療對於思考遲鈍、動力減退、自殺意念等「心理症狀」效果較佳,速度也比較快。不過rTMS重複性跨顱磁刺激治療技術在台灣尚屬健保不給付的自費項目,因此購買了可以帶在手機裡的電子書,便於對話方有需要時提供參閱。
2024年上半,新工作單位邀請唐醫師講授「大專生情緒行為障礙的認識及支持協助」,書中人物的本尊在現實世界中開講耶!當然要手刀報名~ 演講時唐醫師除了發給投影片講稿,也給了QR Code以便在部落格和臉書粉專尋找更多更完整的相關資訊。演講聽完對於治療思考遲鈍、動力減退、自殺意念等「心理症狀」效果較佳的rTMS重複性跨顱磁刺激治療技術更有興趣了,因為在學習和工作成效需要被看見的環境裡、藥物帶來的副作用是很常見的不看醫生或不按醫囑規律使用的理由。只是沒想到原本一直在鼓勵別人覺得心理生病了就去看醫生、不要害怕,2024年中為了想證明離婚後自己一個人也還是可以好好地、去報名了一場資安考試,結果意外地從準備過程中發現原來自己一個人好像真的哪裡不太好... QQ
雖然「後知後覺」到趨近「不知不覺」,不過還是有從信箱裡發現到2024年下半工作單位聘請唐醫師駐診的通知。再次手刀報名的時候,本來是想或許接受rTMS重複性跨顱磁刺激治療可以把痛苦的回憶統統忘掉(?) 但其實也很害怕要是忘了不該忘的、那考試會不會反而更糟糕(←與大神的距離越來越遠。。。) 唐醫師評估後說先從晤談開始好了,就這樣回家後先複習部落格關於PTSD(創傷後壓力症)文章和電子書關於心理治療的部分,然後跟擔任生活教練、幫忙降噪周遭雜音的心理師一起努力了9週...
或許是「也想成為大神」屬於夠強烈的心理治療動機,8次的短期晤談治療成果算是超乎預期的一切安好,於是暫時還不會使用到書中介紹的rTMS重複性跨顱磁刺激治療技術(←自律神經和腦波這兩項憂鬱症輔助檢測技術已檢測,正在等報告)。等待唐醫師報告出爐的過程中,買了支GPS訓練錶,代替心理師的生活教練地位,時刻提醒自己記得「活在自己的熱愛裡,而不是別人的眼光裡」。
以上真實案例,希望新工作場所帶來的意外好機緣,能夠對憂鬱症或創傷治療還在舉棋不定中的大小朋友們,有些許的幫助。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