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紀元204年到220年,共計17年史事
本冊主要內容記載東漢末年劉協在位時期,各地軍閥混戰天下大亂,曹、孫、劉三主要勢力逐漸形成過程。
荊州在東漢末年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對北方的曹魏勢力,長江以北一片平原直達洛陽、許縣,一旦荊州北部落入敵手將動搖國本,從後來關羽北伐連曹操都想遷都避難可見其重要性。對孫吳而言,荊州位於長江中游,如果荊州處於敵對範圍則敵人可順長江而下直取建業,在東晉時期就有幾次駐荊州將領威脅國都紀錄。對蜀漢而言,益州人口資源較少,位置偏遠,唯有同時佔有荊州才能擁有充足資源及出兵位置。由於長江天險,曹魏力量雖強也只能保有荊州北部,長江以南,就成為孫劉兩家必爭之地,面對強大的北方勢力兩邊必須同盟才能抗衡,但荊州又變成難以化解的死結,最終從爭吵演變成兩次兵戎相見。
眾所皆知隆中對乃蜀漢立國對策,諸葛亮規劃的就是同時佔有荊州益州,再由兩邊同時出兵以圖中原。但孫吳方也有其建國方略,魯肅的榻上策就直接告訴孫權曹操擁戴天子統一北方已經無法抗衡,唯有鞏固江東大本營並占有荊州才能建立霸業。兩邊衝突點顯而易見。赤壁之戰不只讓曹操及中央政府勢力統一全國的夢想破滅,也讓隆中對及榻上策兩項方案正式施行。從三國演義的故事中荊州是由諸葛亮連串妙計從曹、孫兩方衝突中漁翁得利,事實上除了南方四郡是劉備軍親手拿下外,江陵等地是在周瑜死後由魯肅作保向孫吳借來的。當時孫吳原本想西上長江攻擊劉璋,劉備卻以抗曹優先為理由阻止孫吳進攻。後來魯肅也希望引援劉備共同抗曹才將江陵等地借予劉備,沒想到劉備沒攻擊曹操卻自己攻滅劉璋,孫權當然有被騙的感覺,進而引發一連串荊州衝突。其實問題本可以和平解決,荊州中分已經暫時拖延問題,但荊州守將關羽無法與孫吳和睦相處,反而讓裂痕逐漸擴大才造成不可挽回後果。後人讀史往往會假想,如果關羽北伐時孫吳未從背後偷襲,如果孫劉同盟益、荊、揚三州同時出兵北伐,天下局勢是否會為之扭轉?也許可以,也許真能威脅曹魏生存,但綜觀全史,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乎?爭奪天下到最後仍然只有血戰,只是早晚罷了。
後人評論劉璋都覺得他昏庸無能,白白將益州讓給劉備,但當初劉備叛變後他有很多方式可以阻擋劉備攻擊,但是他為了百姓生計,不願意堅壁清野斷絕劉備軍資源;最後為了減少軍民犧牲,自願放棄長期抗戰策略而舉旗投降。仔細想想這才是難得的好君主,凡事都以百姓為先,不考慮自身的財富地位,寧可自己犧牲也不願意百姓受苦。可惜在割據紛亂時代,好人注定難以生存,壞人最終得利;勝利的英雄才能獲得掌聲,即便過程充滿詭詐機謀,勝利後自有人為你掩飾提出大義名分。
【重點故事】 曹操滅袁氏,統一北方 曹操南進,荊州投降 赤壁之戰 劉備借荊州 馬超叛變,潼關之戰 劉備取益州 曹操攻取漢中 南匈奴汗國亡 劉備攻取漢中進位漢中王 關羽北伐 孫權偷襲荊州,關羽敗亡 曹操逝世,曹丕篡位東漢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