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無常,現在的一時飛黃騰達,不代表未來不會露宿街頭。這本紀事,由數個案例組合而成,其中包含著曾震驚社會大眾的三兄弟送醫事件。案例中不乏曾經呼風喚雨的大老闆、出國進修過的牙醫師。然而,無論是一時的失足,或是迫於現實的殘酷,陷入困頓之中的他們,在獲取社福資源的路上卻充滿荊棘。
這本書道盡了底層人們的無奈與悲哀。想要獲得社福資源,你必須夠老、夠窮、夠孤獨。就算是已無聯繫、甚至無法聯繫的子女,只要有直系血親關係,其收入就會計入家戶所得,導致出現為了獲取補助,迫不得已向子女提出訴訟的長輩。此外,制度中還隱藏著套套邏輯:「租不起房子的人需要福利補助才能穩定租屋,但想申請福利身分,就得先有夠完善的棲身之處,還要可以掛戶籍」。這種矛盾無疑將弱勢者推向更艱難的困境。
而對於雖有著福利身分,但補助不夠過生活的人,或是積欠稅金或健保費等問題的無家者,都不敢找有勞健保的工作。有的是擔心因此不符低收入戶身分,有的是怕薪水一入帳就直接被扣款還債,導致無法維持生活。為了生存,他們只能選擇日領現金、無勞健保的工作。但這樣的工作,如果受了職災,也無法請領職災保險金,只會讓生活更陷入困境。諸多問題環環相扣,疫情更是讓生活雪上加霜。當政府支援無法到位,這些人只能依靠社工、民間團體、房東、二房東這些底層社會互助安全網絡來網住。
正如同書中所述:「關注貧窮並非只是在談論他人的故事,因為貧窮距離我們不過咫尺,尤其當青年貧窮越來越嚴重,持續勞動只剩窮忙時,每個人都可能是未來老齡貧窮大軍的一員」。讀完這本書,著實會為書中的人物感到難過,更會對自己的未來感到憂心。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