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詩的完成》的書評

readmoo_merged_kay85 發表於 2017-07-28

  楊牧的文字是天真而澄澈的,那份「真」來自於他對文學的熱愛以及美善的追求。從他的字句中可以明確的讀到那份澎湃,楊牧的文學與他的日常、與山水、與季節更遞緊緊相扣,他的文字就是在展現他對於生命的熱愛。  「詩是真實,真實是真實,真實是虛幻。」楊牧的一席話有些道家的味道。文字因為有缺隙而有了絃外之音的遐想,詩卻是敏銳的,用一連串曖昧隱諱的字句勾勒出真實的輪廓,像是一樁密室命案現場的蛛絲馬跡,在找到兇手之前一切都只是猜測,可是真相只有詩人自己曉得,而讀者永遠只能假設,於是詩中充滿了嫌疑犯,但始終無法斷言是誰剖開了事實。

  我聯想到電影《尋找希薇亞》,一部在法國拍攝的西班牙片。   這部八十分鐘的電影內容單純記錄一個男人在希薇亞這座城市尋找當年邂逅的女孩希薇亞,而整部片只有結尾的十分鐘有台詞。男主角花了整整三天的時間觀察每個經過他眼前的女人,每一個背影、每一個側身,無數的鏡頭停留在女人們恣意飛揚的髮絲上。男人穿過寂靜城市的每一條巷弄,在素描本上的反覆塗改,尋找他的希薇亞──從「她」到「她們」,而男主角不過只是個「他」。某個一瞬而逝的場景是破舊公寓的外牆被人用紅色噴漆漆上了大大的「我愛你」,記錄某個時間的某個片刻有人在這裡相戀了,在鏡頭中不過短短的一個插曲,輕描淡寫的帶過了可能的誓言。   電影的最後,男人終於找到最接近他記憶中希薇亞的女人。   他問:「妳是希薇亞嗎?」那女人回頭,看著他。「……不,我不是希薇亞。」

  然後男人知道一切都不對了。

  楊牧對於文學的追求就像這部電影一樣。事實上當我看過這部電影之後再回頭看《一首詩的完成》,會覺得有些傷感,這種感傷可能來自美好之可遇而不可求、可能單純只是因為情緒堆疊所累積的氛圍,無以名之。就某種層面來講,興許不僅是美好,事物本相夾雜的危險,也必須藉由這種距離來使它變得安全。文學之美就好像那電影裡的那些女人,每個人都有一些「女神」的神韻,不可說破的,當它不被說破時它就是那麼美好的在那裡,輕輕柔柔,像在風中翻騰的髮絲,像飄蕩雲端的棉絮,某種詩意、隱諱的美感,某種你抓實後便會消逝無蹤的美感……可是當最後那句「我不是希薇亞」出現時,一切都被打回了現實。男主角並不真的想要尋找希薇亞,而楊牧也並不真的想說破文學,一切的美好都處於這將明未明之際。這整本書十八篇書信雖然是在與人探討詩與文學,內容卻更靠近楊牧自身對於文字和美的感念。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