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否認我是因為《面紗》將一部分的背景設於殖民地時期的香港而先選擇閱讀毛姆這本小說,據聞毛姆本來是想設定在上海。讀完我覺得這部分設在哪都還好,因為無論是香港抑或上海,都只是故事中英國跟疫鄉的中間點,是提供女主角犯下錯誤(又能與英國相隔,卻未完全是異國異土)的情節所需要的立足之地。它需要存在,卻不是故事重點。在描述上,毛姆沒有花費很多力氣在上面,因為重點是之後的疫城。
這個故事非常直白,就是發現妻子與殖民地官員出軌的殖民地細菌學家,要求妻子要不面臨他狀告上法庭離婚的屈辱,要不選擇與他一起前往霍亂疫區的鄉城。妻子發現情夫不願意為了她而放棄家庭(與因此保持的名聲),只好陪伴丈夫遠赴疫區。
它精彩的地方在於幾位主要角色的人性描述,除了作為主視角的吉娣,其他角色的言行因由都閃現得相當幽微,讓你必須細細咀嚼才能理解。
毛姆厲害的地方在於,你可以看出他下筆猶如外科醫生的謹慎和鋒利,他寫了你需要知道的,明明內容不多卻已經精確到再多都顯得累贅。餘下的空間雖有不明卻也不是不能思索推敲出來。他是一位對讀者懷有平起平坐之心的作者,不傲視,也不哄逗。
比如到了疫區後,吉娣對沃特的內心感受一知半解,覺得他終究是因為不原諒她和封閉自己而受苦。這不能說錯,但其實內裡還有一層更隱晦的秘密,需要等到沃特說出遺言才揭露。這段幽微卻又深含怨恨的感情變化,實在寫得太過細膩又太過出色了。
不要把這小說當作愛情或倫理小說,它本質是個人成長,但在這應該是欣喜的成長卻也是帶著濃重陰影和遲疑和懊悔。
閱讀到最後,哪怕結局是朝向希望的“最好的結局”,我還是感到鬱悶久久不散。沒錯,女主角是蛻變了(雖然後來沒有通過試煉,再次屈服在情夫懷裡),但那是從幽暗人性所拱成火刑台之中的重生。只是同一時間,我也會思索,我是不是對一位一直沒人教導過該如何生活的女性太苛刻,最重要是她知道不要讓自己的孩子犯下跟她一樣的錯誤。
毛姆在《毛姆閱讀課》裡對各世界名著小說諸多挑剔,讀完這本,我覺得他真的有那個本事去評價那些小說的好與壞。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