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火荒原》的書評

紅蓮哥吉拉VS神代利世 發表於 2021-07-07

個人覺得這不是一部本格派的推理小說 , 應該說是一部披著推理的皮, 但骨子裡在批判新聞界的小說 故事從一位曾在以色列/巴勒斯坦工作過的記者, 馬汀, 他的視角開始. 因為在中東採訪時留有心理陰影, 因此在編輯的建議下到小鎮(旱溪鎮)進行槍擊案事發一年後的採訪編寫. 一年前鎮上發生了牧師持槍奪取了五條人命的事件, 馬汀的同事達西, 在事後曾來此採訪, 而世人也因達西報導中認定牧師因戀童行為被發現而殺人, 認定此為槍殺案主因. 但隨著馬汀的挖掘, 又出現了許多新的證據與命案, 最後拼湊出了事情的真相

為何說這是部骨子裡批評新聞界的小說? 先從一開始的報導來說, 馬汀的同事, 達西, (也是事業上的競爭者). 因為私下的資料來源闡明牧師為戀童者, 因此寫出了槍殺案報導. 他相信這個資料來源 (以他的角度也很難質疑這個來源的正確性), 也深信記者的天性為”維護人們知道的權利”, 因此定調了世人的觀點. (還因此報導得獎) 馬汀本來也以為自己身為記者, 可以超然於世的寫出報導, 但直到在中東受到心理創傷後, 發現當自己涉入事件時, 無法跳出影響圈而寫出全知的觀點. 中期更因為搶快(也因為自己牽扯進了與當事人相關的人際關係), 寫出了錯誤的報導 其他新聞同業也因新的血案趕來報導, 為了搶話題性, 不惜剪接錄影片段來搶標題與收視率

馬汀本來相信的守則 “保護好你的消息來源, 除此之外的一切都寫進去. 只要有新聞價值, 大眾就有知道的權利”, 也因自己的利害/人際關係, 而不斷被挑戰. 從這可以知道一件事, 沒有全部的真相(因為無法把一切用全知的觀點寫出來), 只有想被知道的真相

書中本來的主軸, 牧師槍擊殺害五條人命, 在最後一點一點的證據拼湊中 (大概讀到80%)也讓真相慢慢浮現. 但可悲的是, 每個人都相信自己聽到的事情, 或者說聽了之後再自己過度揣測, 也因此造就了主線的槍擊案 (一連串的巧合)

讀完後不免會自己思考, 真相真是自己聽到或看到的嗎? 一般人從媒體看到被報導的真相, 難道不是被編輯過而想讓你知道的真相嗎? 新聞人員得到消息來源, 為了搶快或搶注目度, 不仔細查證或甚至編改報導方向, 又豈是新聞的本性? 但新聞除了真相, 還有人性, 因為報導的是與人相關的事, 就會被人性干擾, 因此故事的最後, 馬汀出書寫出了 ”部分“ 的真相.

“他沒說謊, 只是略過不提”, “馬汀大口呼吸, 把那味道都吸進去. 是生活. 終於啊終於” 也許作者最後讓馬汀領悟到的就是新聞不是只有正確報導, 還有基於人性的部分真相

選一句個人認為可以代表這本書的話

“每個人都相信他們想要相信的, 不代表那就是真的”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