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自己的記憶之中,今次已經是第三次翻看黃仁宇先生的《萬曆十五年》,當然,之前也只是走馬看花地閱讀,也沒有真真正正的細讀當中的內容。今次看見價錢不太昂貴 (原來也只是賣七十七元),買回了家之後,又再讀了一遍。
如果嘗試以歷史上的一年作為一個文化、歷史上的總敘述,黃仁宇在此書實在是有他作為史家精湛的功力。尤其是他將感覺上沒有什麼大事發生的一年寫得那麼精彩,從多角度的審視將明末由盛轉衰的過程及根源,也不愧使此書成為了史學界當年的暢銷書 (記憶中黃仁宇諸多著作也是以這一本最負盛名)。書中的要旨是要透過中國的農業社會機制以及由此而建構出儒家文化,如何將一個在當時舉世無雙的大國 (金庸於〈袁崇煥評傳〉一文語) 推入滅亡的深淵,她滅亡的過程不是立刻暴斃的,而是慢慢的、一點一滴地窒息而死的。而當中窒息而死的過程太漫長,長得令當朝的所有人完全無所察覺。
當書中的幾位主角:張居正、首輔申時行、戚繼光、海瑞、李贄。不管他們如何想盡辦改變這一個社會、或是改善這一個社會、或甚至回復舊有的這個社會,他們的能力多高、才情多潔也只會落得一個失敗的下場。這是源於中國社會上特有的體系:以人倫為綱領的社會規則以及以士大夫為核心的中國經政體,當中內部的牽涉千頭萬緒,他們單憑個人之力沒有可能突破這一個局面,結果大部份也壯志不能酬,即令生前名聲顯赫的張居正、戚繼光,死後仍然要受到了官僚體系的清算,又有那個有好下場?
明神宗萬曆皇帝是全書的另一個主角,在後世史家眼中,他是一個標準無道的君主,三十餘年不上朝是歷史上的他犯下的最大罪行。但黃仁宇重新評估了這一個人:萬曆元年至十年是中國明朝最後一個盛世,萬曆執政之初與史書上標準的聖君無異,但是就立儲的問題以及人身自由的失卻,使他對「皇帝」這一個身份失去興趣。他無力衝破由文官建構的儒家大網,結果他「唯有」以怠工的方式——不上朝——對付阻礙他的群臣。結果使不幸落在了帝國每一個人的身上,已經為帝國埋伏了最不幸的結局。
全書其實頗為充滿悲劇論的色彩,每一個生活在大明帝國的人,在1587年都注定只有邁向失敗的命運,讀後也真的令人掩卷嘆息。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