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千頁的篇幅,談論不單是對於人生的感觸,還有那對於生活中細微的情感,殘酷且真實,同時也悲戚的令人不敢直視,無論是友情、愛情還是親情,這些情感增添的是內心中的缺失,那些不足的被情緒慢慢填滿,反之也會被消逝殆盡,尤其是一旦擁有後,就更加令人畏懼失去之後的折磨。
作者很明確的指出書中討論的是痛苦,但生活中的痛苦比比皆是,以這習以為常至麻痺的議題,說實在讓人不禁懷疑,不過作者藉由充滿謎團的裘德,在大學結交的摯友從校園到社會,人的一生不只是妥協還有情感的交易,但對於他而言,何時才能停止他體無完膚的痛楚?
還是根本不會有停下的一天?!深刻去探討世界上最莫名但也最堅定的情誼:友情。不被血緣給囚禁、不被婚約給束縛,友誼可以很堅定但也能很脆弱,往往需要交付的是所謂的信任。朋友,猶如面敏銳的鏡子,總是知道自己該做些什麼,總是注意自己哪裡犯了錯,還能在最需要的時刻提醒自己端正好行為。
朋友不像家人無法割捨,不像愛人予取予求。只需呈現出真實的一面即可,但卻不是所有人都能勇敢地展現出來,或許片面就是極限,更何況要完全的敞開心扉。
確實,當一個人自我厭惡到了極致,任何人的關愛對他而言都是一種奢持的表現,過去的陰影始終糾纏著他,個性養成的階段遇到了最驚悚的教育,錯誤的觀念導致他碎成千萬片,即使長大成人依舊被過去的痛楚定義,有誰能真正的逃離過去,又有誰能真正的告訴過去的自己沒有犯下任何一次錯誤。
就這樣一再的鑽牛角尖,直到所有的淚水有了解釋,直到過去的錯誤成了現在的代價,才能稍微的原諒。自己成功的和角色產生共鳴,畢竟自我厭惡一旦生成,實在很難消失的無影無蹤,它的存在會始終存在,提醒自己是殘破不堪的存在。
書中對於友情的刻畫難忘且尖銳,因為不是親情,所以偶爾必須交付一部分的真實,因為不是愛情,所以不能一再的妥協和忽略,作者嚴厲地指出友情是種必須持續性付出的商品,藥物和疾病的催化下,再堅韌的情感都有機率被摧毀,但作者卻反其道而行去讓角色展現出花花綠綠中的無私,矛盾同時也諷刺過去無法改變、犯下的錯只能後悔。
終其一生,人們尋找著是對於自我的肯定、對於生活的快樂,但最怕的是找到後卻失去了、迷失了,於是朋友的出現,告訴我們缺少的模樣,或許有機會完整、或許始終是零碎,但要清楚知道生活從來不易,不過可以注意那些關愛自己的人開始,畢竟渺小的一生中,不該被那已成既定事實的痛苦給左右。
最後,嚥下最後一口氣,讀者如同幽魂般見證了裘德的一生,童年的虐待、長大的自卑、成人的厭惡和失落的哀慟,看著他的掙扎不禁也反思自己又何嘗不是一昧的擔心生活的種種。未來充滿了未定,況且煩憂也無法改變現況,還不如好好的正視自己,從認同自己開始做起。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