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是一個我很有興趣但全然陌生的領域雖然偶爾會冥想,但我相信二者之間應該還是有差別的(pg.153~154) 於是特地借了這本書,想要一窺禪修的面貌(pg.160~161)
精華節錄: 佛教的一切智慧關於如何面對困境:佛教第一聖諦"苦"就是生命的起源,第二聖諦"集"讓我們了解苦從何而來,第三聖諦"滅"知道在此生得到平靜與喜悅是可能的,第四聖諦"道"是有一條通達平靜與喜悅的明確道路。 我們面對無常變化時,都渴望找到穩固的立足點,這是人之常情;但是在有為法世界裡,一切都是因緣所生~我們緊抓著自認為有利於自己的事物,排斥我們是為負面的事物,對於不會影響自己的事情則是漠不關心;貪嗔癡三毒是我們控制周遭世界的策略,只會讓我們傷人傷己。
面對生命的各種難關是需要勇氣的:遇到困境時,我們連內心升起的念頭都無法控制,但如果能夠察覺到念頭.認知.感受的生起,就能當下解脫,不再受到掌控。我們體證到念頭.認知.感受是本體的顯現,超越苦及非常苦,這就是念頭的本質,就是佛教禪修的秘密。 眾生皆有佛性,決心永遠在這裡,隨時都在發揮作用:覺醒的心並非在遙遠的時空之外,佛陀就在你的掌心之中,就跟你的下一個念頭或感受一樣自然~佛教的禪修練習就是注意到佛性,體悟到自己本來就是覺醒的。 禪修時以自心為起點,關照生起的念頭.感受.認知,對一切都採取開放無分別的心來面對,不執著其內容,也不執著以為真;平和清明關照心的內容,就會發現虛空般的覺性包容念頭的來去生滅,但是不受影響。
承認自身的苦就是體驗苦,體驗苦的滋味並不好受,卻是通往愛的道路,讓我們與他人連結禪修是一個我很有興趣但全然陌生的領域 雖然偶爾會冥想,但我相信二者之間應該還是有差別的 於是特地借了這本書,想要一窺禪修的面貌
精華節錄: 佛教的一切智慧關於如何面對困境:佛教第一聖諦"苦"就是生命的起源,第二聖諦"集"讓我們了解苦從何而來,第三聖諦"滅"知道在此生得到平靜與喜悅是可能的,第四聖諦"道"是有一條通達平靜與喜悅的明確道路。 我們面對無常變化時,都渴望找到穩固的立足點,這是人之常情;但是在有為法世界裡,一切都是因緣所生~我們緊抓著自認為有利於自己的事物,排斥我們是為負面的事物,對於不會影響自己的事情則是漠不關心;貪嗔癡三毒是我們控制周遭世界的策略,只會讓我們傷人傷己。
面對生命的各種難關是需要勇氣的:遇到困境時,我們連內心升起的念頭都無法控制,但如果能夠察覺到念頭.認知.感受的生起,就能當下解脫,不再受到掌控。我們體證到念頭.認知.感受是本體的顯現,超越苦及非常苦,這就是念頭的本質,就是佛教禪修的秘密。 眾生皆有佛性,決心永遠在這裡,隨時都在發揮作用:覺醒的心並非在遙遠的時空之外,佛陀就在你的掌心之中,就跟你的下一個念頭或感受一樣自然~佛教的禪修練習就是注意到佛性,體悟到自己本來就是覺醒的。 禪修時以自心為起點,關照生起的念頭.感受.認知,對一切都採取開放無分別的心來面對,不執著其內容,也不執著以為真;平和清明關照心的內容,就會發現虛空般的覺性包容念頭的來去生滅,但是不受影響。 練習慈心觀時,我們祈願一切眾生(包括自己)離苦得樂,我們了解到眾生皆苦時,就自然會祝福他們離苦得樂,這是個美麗的體會。對苦的關照即是通往愛的道路~無我是通往快樂的途徑; "如果希望他人快樂,就要練習慈悲,如果自己想要快樂,就要練習慈悲。"~達賴喇嘛 "如果想要快樂,就為他人著想,如果不想要快樂,就為自己著想。"~姜薩.米龐仁波切 "佛法的目的不單只是成就個人快樂或個人解脫,而是解除一切眾生的痛苦,讓眾生脫離輪迴苦海。"~措尼仁波切 苦其實是人類意識的另一個名稱。苦不是錯誤,也不是可以改正的情況,而是人類的意識;苦是人生的每一片刻.每個經驗,而不只是疼痛.痛苦.失落這些明顯是苦的現象。禪修的美麗秘密就是:你可以帶著平等不二的新體驗苦,以平等不二的心接受苦,苦則不再是苦~無常可能是人生中最令人絕望的事實,但如果帶著平等心接受無常,無常也可能美麗得不可思議,無常本身就是平靜。
六道是佛教的宇宙觀:天道.阿修羅道.人道.畜生道.餓鬼道)貪婪多欲).地獄道(苦楚不斷);人生只有兩種:充滿意義或毫無意義,每個人都需要找到某種方式來讓人生有意義,這是人的本性。有人因為極大的苦而找到人生的美麗和意義,如果沒有那樣的經驗,永遠體會不到那種程度的美麗和意義。
"一個人渴求的力量來自於他所碰到的障礙:因此一個人需要做什麼事時,道路上將出現阻礙;阻礙的出現是為了增長他的渴望,是為了讓他有更大的渴望去做這件它需要完成的事;因為一個人愈是不能做,就會愈想做。"~納曼大師 人需要苦來強化自己:"渴望與障礙息息相關,如果不想要某個事物,就不會把阻礙視為障礙;渴望造成痛苦,但痛苦也造成渴望。因此苦和欲不是宇宙固有的瑕疵,而是神聖的工具~苦能夠把我們喚醒,踏上精神之道,加快我們持續走在修道上的決心;苦是覺醒的動力,讓我們看到事情的真相,苦是一條道路,讓我們更清楚自己的生命。"~盧拉比
接受苦是生命的一部分。 禪修有幫助:愈是練習禪坐,就愈有覺察力;自我覺察愈強,就愈能觀照到自己製造出的無謂之苦,而能決定把心放在其他事情上。不再製造無謂的痛苦時,就能注意到周圍所有真實的苦。 苦不只影響思考,也影響全身,身體是情緒的居所:透過觀察呼吸,而對自己的生命有所體悟,觀察到呼吸裡的某個現象,更明白自己的感受。愈室注意呼吸和身體,就愈能掌握身體身體會告訴你:用不同的方式看待,用不同的角度了解。有時候,苦讓我們明白放下就對了,而放下就是我們需要做的。
"接受身體和放棄身體是一大布施。"~道元禪師 我們來到人間身而為人,於是投身人道:我們在人世間,終有一天得放棄身體,不論用什麼方法,我們都接受這項不可思議的功課;經歷人間的考驗,是多麼慷慨的布施,人生就是一種布施,服務精神就是你的生活。身體會教我們怎麼做:我們一直在心上下功夫,但修行不只是如此,重點是生命;身和心都是生命重要的部分。 禪修引導:pg.92~93 四念柱禪修引導:pg.198~201
我們無法真正擁有任何人事物,心自然變得自由清明:"我是赤裸裸的,我赤裸裸地來,赤裸裸地走。我知道一切都是虛幻的,但我處於人世中,這個世界有它的法律制度規則,我尊重這一點,而且悠遊其中。但是我們的尊重和享受也是虛幻的。"以這樣的心態看待生命,不管處境如何,生命都會開始有樂趣~回歸自由清明的心,回歸純樸的內在;真切地欣賞生命,對世界發展出健康的敬意,帶著感恩的心往前走。
"諸行皆是壞滅之法,應自精進不放逸。"~佛陀 無常之道,一切都會過去;此乃萬法虛幻無常的本質。 四聖諦:pg.143~145 正念不只是處在當下的愉悅,而是智慧的喜悅;能夠看到事情的真面貌,能夠清楚做出適當的抉擇,這才是令人最欣慰的;心慧要求是適合己意,但也有能力放下這個執著~就是這樣,人生本來就如此。智慧是修行的目標,而正念是達到智慧的工具,心識清明,智慧才能夠生起。 如何禪修:pg.152~155 禪修的重點並非要成為如如不動的練氣者,或是達到高層次的心識狀態;而是要培養綿綿密密的自我覺察,覺照當下內心生起的任何現象~安住於生起的任何現象,學習與之共處,就能體會佛陀教導的智慧:萬法因緣生.相依相成.無常變化。
"別作聲"~聶魯達pg.172 "仁慈"~蛾米.希哈.奈pg.173~174 慈心觀:192~197 很棒的一本禪修入門書 我非常喜歡,大推~4顆星
註記頁數: pg.18~19,20~21,24~25,29~30,31,43~44,46~47,57~59 62~63,66~67,92~93,120~121,132,137,144~145,148~149 152~155,160~161,172~174,187,192~195,196~197,198~201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