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這個故事,覺得認識了伊朗。
愛情故事本身既不是重點,老派的劇情也完全不吸引人,甚至把一段年少時的感情看得這麼重,直到六十年後﹝1953-2013﹞還無法放下,必須去追尋答案這一點,是後來設想「華特實在是完美丈夫,羅雅幾十年的婚姻是如此美好,也難怪羅雅以為如果當初順利和巴赫曼結婚,也一定會幸福終老」這樣的前提,才比較能夠接受。
透過作者的描述,粗淺感受到了伊朗的文化、當時的社會現況,和差不多那個年代的台灣,似乎有著熟悉的重疊。人物的個性特色、波斯美食的香氣、建築街道的氛圍,是這本書最成功的地方。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