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骨-法國第一女律師的故事》的書評

jbeichen 發表於 2017-02-26

出身北非阿爾及利亞,在封閉年代擠身法律業界,推動社會改革,艾里米可以說是一個標竿型先進人物,「反骨」則是她數十年法律生涯回憶錄。這本書如作者自言,是由幾個具有代表性的訴訟案件所組成,沒有明確時間序列可尋,甚至因為化名代號而難以對照現實。但是透過充滿問句與驚嘆號的澎湃筆調,讀者依然能體會到艾里米在保守法律界初試啼聲的熱情,也感受到堅信人權價值的她面對軍事法庭的沮喪無助。與許多雖然克盡律師責任,但卻沒法提出完整理念的名律師不同,艾里米不斷在書中結合法庭經驗表述自身理念,這些包含死刑與各種法律責任判定的人權理論雖然仍非定論,但艾里米所言所論卻是人們該與之進行對話的重要議題。   

檢視艾里米的性別觀點,可以發現她針對性別問題的看法已超脫許多拘束和自以為是。她懂得爭取,也懂得接受批評。忙碌的她對家庭深感抱歉,但卻深知該說抱歉的是自己那份家庭責任,無關社會習慣加諸於女性身上的母性或婦德。   

而一場以悲劇收場的家暴訴訟案,艾里米如實呈現了女性受虐在傳統社會結構中的定位:無端受丈夫暴力相向的女性,並不缺乏親戚與地方人士的聲援,但這些勸合不勸離的救助形同虛設,丈夫在全鄉人士前低頭認錯,但回家後又幾乎打斷了妻子的手。沒有經濟自主的妻子,以及反對暴力卻不願根本解決問題的社會,即使有法律作為後盾其實都屬枉然。就好比艾里米經手的這件案子,當受虐妻子決心告上法院要求分居後,崩潰的丈夫竟拿槍當庭殺害妻子,社會當然痛批殺人兇手,但卻不忘添加上「因愛生恨」的諒解,時間一久,社會問題便成為傷心往事罷了。   

是否應該責怪警衛沒在失控的丈夫進入法院前加以搜身?但是這位丈夫只是一個為了自己婚姻問題來法院申訴的公民啊──艾里米沉痛地點出看待社會悲劇應有的角度:這些悲劇永遠是個亟待解決問題,而不是茶餘飯後的話題。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