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由胡椒的運送開始。
百年前,號稱為偉大西方航海家私生子後裔的達加馬家族,於印度南端古晉經營香料貿易,服膺殖民統治,並信仰基督教。這個富有的地方望族時起時落,旁支姻親介入引發權力鬥爭,使得香料產業破敗凋斃,男性成員也因追求社會改革思想入獄,但出身卑賤的媳婦卻將產業和活寡生活經營地有聲有色。到了第三代繼承人,也是印度傳奇女畫家,奧羅拉出現,達加馬家族的炫麗傳奇攀升至頂峰,也將如同燃燒鳳凰般墜落。
「摩爾」為本書主述者,天生殘疾與過速成長衰老使他短暫的生命充滿苦痛挫折,小說以倒敘回憶型式讓摩爾在嚥下最後一口氣前訴盡人生滄桑。身為奧羅拉與沒有婚姻登記的猶太籍丈夫佐格意比,最後也是唯一的子嗣,摩爾成為父母發洩權力欲的對象。他成為母親「摩爾人系列」畫作的模特兒,並且順從父親指令任職各家公司。由於不能上學,也缺乏社交機會,摩爾鎮日身處位於孟買家中的「樂園」。在奧羅拉長袖善舞地指揮下,這個樂園不單具有繽紛華麗色彩,甚至充塞著全印度最光怪陸離的景象。然而隨著超過凡人兩倍速度的成長,摩爾逐漸發掘到家族不為人知之處,其中最駭人的部分竟來自於長年表現溫吞,成天埋首於工作,總被奧羅拉使喚的父親佐格意比...。
常常覺得,談到魯西迪似乎就無法擺脫《魔鬼詩篇》,縱使格殺令陰影已淡去,但這些議題卻始終像幽魂般纏繞著作家。《摩爾人的最後嘆息》則明白顯露出魯西迪作品的高度爭議性,例如將尼赫魯與甘地夫人的信件(這些信件已公開出版)完全轉引於小說中,改為尼赫魯與摩爾母親奧羅拉的通信,往後甚至意有所指地講到摩爾出生前「九個月」奧羅拉與尼赫魯的會面,以及隨後兩人的爭執和神秘失蹤...。如此暗喻比附實在很難不引發爭議。這項寫作特色與書內不斷重複的「顛覆前論」手法(在正統敘事後緊接著反敘事),不知是否含有展現作者訴求的意圖?但視為作家的書寫特質則應無庸置疑。
〔註〕魯西迪小說精采處部分在於旁徵博引的各種典故,因此譯名與註釋在閱讀上相形重要。不過這次商務的翻譯品質稍有缺誤,偶爾出現不符慣常翻譯名稱,或是同字多譯的情形。例如Kipling一詞於正文內出現了少見的「吉普林」譯名,但注釋卻又稱為「吉卜林」。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