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早在數萬年前,大海就成為滋養人類文明的溫床。在還沒有學會農業之前,住在海邊的人類就已經懂得採集貝類、海膽等做為食物。 等到文明進一步開展,水產資源更是成為重要的食物來源之一。從這本書我看到,鯉魚如何成為中國重要的養殖魚類,但卻因為與唐朝皇帝的姓同音,使得鯉魚的養殖在唐朝嘎然而止--不過沒關係,還有其他的魚可以養。 在羅馬時代,能擁有魚池,更代表了身份與地位!畢竟維護一個魚池所需要的人工,並不是一般人家負擔得起的。在沒有冰箱的時代,能享用鮮魚,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徵。 基督教對「肉」的定義,加速了人類對水產資源的開採,也促使人類發明更有效率的捕撈工具,造成過漁現象的產生。捕魚在二戰以後完全工業化,更使得水產資源被過度開採的狀況進一步惡化,但這卻使得養殖漁業進一步發展,於是在2014年人類消耗的養殖魚第一次超過捕獲的魚。 要如何在水產資源的運用上達到永續?這應該是人類目前亟需回答的問題吧!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