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達賢談個案教學:聽說讀想的修鍊(軟精裝)》的書評

ya801003 發表於 2019-02-05

作者:司徒達賢 出版:遠見天下文化 本書從師、生的角度說明個案教學的內涵,好久沒看這種高度抽象概念的書了,非常練腦(所以放了一學期終於趁寒假把它讀完),整體而言蠻有收穫的,希望下學期開始的課案課能夠學以致用,推薦給大家,一起欣賞司徒大師清晰嚴謹的寫作架構。 \ 尚未了解個案教學時我的學習體驗:呼不隆咚的把課前閱讀看完一遍、嘰哩呱啦和同學發散的隨性討論、驚慌失措地面對老師課堂的指導,就像是瞎子摸象一樣,當然看完本書也沒辦法讓你馬上開眼,但是少下次摸象的時候腦海中已經有大象的模樣、知道有什麼要摸了。 \ 我改用學生的角度來分享讀書心得:讀、聽、說、想 \ 讀,本書提到「個案教學認為『能用口頭講解的,都可以用更精準的文字表達;能經由聆聽而吸收的觀念與資訊,都可以藉由閱讀來掌握與理解。』因此,大家相聚在一起的上課時間就應該用來做一些更有價值、或自行閱讀無法做到的事情。」上課時該學什麼、要怎麼學我先賣個關子,來談談讀。 1.讀是建立個人結構性知識的重要手段,因此必須在閱讀時不斷與文本對話,問自己各種為什麼?試圖找出因果關係。 2.在閱讀前也要先把腦海中的相關知識找出來,建立起自己的觀念架構這樣在閱讀時才會有互動的空間,否則腦袋空空讀過去很容易船過水無痕、激不起一點漣漪。 3.讀的時候也要努力想像個案中的場景、流程,並把自己投身於當事人的角色進行思考、分析,練習從有限的資料中推論出合理的事實情況及決策有關的訊息。 *結構性知識:各種因果關係網、因果關係的適用情況,以及形成這些因果關係背後的道理 \ 聽,是個案教學中內隱心智流程的練習重點,因為課前小組或課堂討論時的聽相對於讀時所接收的論述是不完整的,且只有一次機會,必須開啟全部的效能才能充分理解對方。 1.除了對方發言的重點之外,還必須聽出其背後的推理過程,要開啟自己的好奇心才能自然的用心去聽,並開啟自己的編碼或架構系統來歸檔,這個步驟可以幫助記憶,也是談及自己專業議題時能聽得比他人清楚的原因之一。 2.一邊聽一邊將其摘要並整合到自己的觀念架構中對話,若推理方式或結論不同時要運用「第二類的想」進行比對,找出兩者不同的因果關係、考慮因素(不同或更多的自變項和應變項)、前題假設、變相定義、編碼系統,並伺機找尋更多資料來驗證。 3.若雙方的想法並不直接抵觸的話則要好好比較異同,吸收學習自己所未見之處,甚至進一步推導出更高明的見解。 \ 說,除了表達自己想法之外,是讓自己把事情想清楚最好的途徑,為了讓他人聽懂自己的想法會更要求精準且具體,他人也可以點出思慮不周的盲點,同儕間的討論也可以改善有些人還沒思慮周全就拿抽象言詞應付的問題。本書亦針對教師與高階經理人有許多關於說的建議,但不甘我的事,我就不說。 \ 想,在思考個案問題時有幾個點是應該努力的: 1.隨時問題的癥結點,在每個環節時清楚的知道現在要處理的問題為何、要達成的目標是什麼,才能聚焦。 2.面對複雜或多重的問題時,要釐清問題的先後順序。 3.不同的解決方法其效益是建立在哪些前提假設下的,是否經過驗證? 想又可分為兩類: *第一類的想:其核心是不斷地自問自答,從自己的資料庫中搜尋、擷取各種相關的因果關係、資訊及方案,其中也必須用到觀念上的抽象化和轉化來應用到眼前的議題。 *第二類的想:針對不同想法進行比對、建構,關鍵在於整合的能力,包括方案的整合、知識的整合、資訊的整合等。 想是支持聽、說、讀的後盾,也是個案教學訓練的核心。

讀樂樂不如眾樂樂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