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犯(下)》的書評

林小草Veronica Lin 發表於 2016-12-30

因為是向圖書館借閱的緣故。套書型的書籍總是很難完美取得,像我這種先拿到下冊、再慢悠悠地等待上冊回來的經驗,應該很多人都體會過。

「先看一下沒關係吧?反正這麼厚,應該不會自己踩到地雷吧?而且我也很常從結局看起啊。」我這麼對自己說,一邊翻開了下冊。

下冊是從犯罪者的視角說故事。和平是一個怎麼樣的人,浩美是一個怎樣的人,他們如何可以取得被害人的信任,或為什麼他們會想犯下這樣的罪……我一路看到了現場call-in的情節,有馬義男發現打電話到電視台的歹徒不是同一人的場景。搞不太懂這老頭哪來的,為什麼可以對歹徒講話這麼大聲又有力?

我停了下來。忍耐著不再去翻閱的衝動,直到上集回到預約架上。我拎著上集搭上了高鐵,在來回共四個多小時的車程裡讀完了大半,回家後再迫不及待的讀完整部上冊,以便接下來可以在通勤時,在捷運上讀下冊。(我喜歡在車上讀還剩下很多內容未讀的書,免得車還沒到站就讀完,會不知道怎麼打發剩下的通車時間)

上冊的事件已有輪廓。被害人一一出現。嫌疑犯家屬的立場也是受害者,因為他們平靜的生活被打擾、而且他們都相信自己的家人是無罪的。每個人的個性都十分立體,而非加害者便一逕的強勢、或被害者就總是很軟弱的模樣。每個人都有自己堅強或脆弱的一面。

最終的結局便是一直都十分頑強的犯人伏首示弱的時候。

我喜歡這部作品,很像電影的感覺:不停切換各種視角,交錯使用倒敘與直敘的手法,讓事件裡的每個線索慢慢組織起來,構成一張完整地圖,羅列每件事件發生的場所與時間,一如刑事所製作的辦案記錄地圖一樣。

也讓我對電影版的模仿犯產生興趣。演員該如何演繹這千來頁的故事內容中的種種細節?書中花費大量篇幅的多重視角,電影固然可以透過分鏡達成,但電影如何在有限時間說完這麼多事?

我開始期待有機會讀到宮部新近的作品,《樂園》,以這部書裡的女記者前畑滋子帶出的故事。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