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說我閱讀小說或是看電影都還是有點崇洋媚外的心態。尤其是推理小說,華語圈的推理小說作者顯少有讓我記在心裡的,但陳浩基就是其中之一。 陳浩基是一位香港作家,蠻多產的,我目前看過他的『13·67』、『網內人』以及這次的『隱蔽嫌疑人』。他的故事背景都是設定在香港,題材我覺得比較類似東野圭吾的社會寫實派的風格(至少以我讀的這三本來說都是)。故事內容精彩但不血腥,基本上都是文戲為主而非武戲。
來說說這本"隱蔽嫌疑人",故事是以一位繭居多年的男性自殺為開頭,警方起初只認為是單純的自殺案件,結果在做基本搜索時赫然在房內發現多瓶裝有人體肢體的玻璃罐。單純的自殺案件頓時變成受人注目的分屍殺人案。 問題是瓶中死者難以辨識,最有嫌疑的人又已經自殺身亡,警方若要偷懶摸魚,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把所有罪刑都推到繭居自殺死者身上。只不過自殺死者的家人及鄰居都作證說他基本上已經20年沒踏出房門了,一切生活飲食都是靠母親將物品或食物送到房門口。雖說沒人能保證嫌犯無法趁三更半夜誘騙被害者到住處再下手謀害,但沒有任何證據可以支持這個薄弱的論點。(而且這不是古典推理小說,所以基本上我們可以忽略任何密室詭計XD) 另外在調查中發現,原本只被認為是自殺死者的好友兼鄰居的人卻顯示涉案情節超乎預期,只是事情真的有那麼簡單嗎? 調查方向一轉再轉,最後結局仍然是轉到一個完全沒想過的方向。
這本書的架構可以說是建立在異常深厚的友情之上,好看歸好看,但我是深深的懷疑現代社會有可能存在如此極至的友情嗎?畢竟我覺得為了友情,一時衝動地幫人兩肋插刀是一回事,但若經過深思熟慮之後還願意持續付出十數年的青春,那真的比多數兄弟之情都還要來得更真切了。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