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去參觀國美館的「日本浮世繪」特展,當時在商店就有看到這本日本美術的導覽手冊。對於我這個對日本美術史沒甚麼概念的讀者而言,這是本很簡單易懂的入門書。
本書按照年代編排逐一介紹,不依照傳統西方美術編排方式,除圖畫外,列入了書法、雕刻和建築,自有日本美術歷史的寓涵。
美術本身可能純粹,但美術發展的歷史還是受到政治的影響。
佛教經由外來勢力進入日本國土,從飛鳥時代起,以佛教為創作題材的主題橫亙了好幾個世紀,飛鳥時代和奈良時代,不論是立像、建築、屏風,都可以見到佛教相關的蹤跡,在本書中,匠師畫師似乎在這個時代都不太可考,並無具名,平安時代開始,則漸漸有具名,在桃山時代(室町幕府)之後,書中介紹的作品就樣樣與作者列名了!
在江戶時代,或許戰亂減少,人們安逸富足,精神比較不那麼依賴宗教的寄託,中國繪畫的影響亦有,所以取材更為多元,版畫技術興起,也出現浮世繪或者以藝妓為對象的作品,庶民畫與風景畫更多了起來,這段期間的代表人物首推歌川廣重(Utagawa Hiroshige)的〈名所江戶百景〉(P.128)以及葛飾北齋(Katsushika Hokusai)的〈富嶽三十六景〉(P.124),其中葛飾北齋的「神奈川沖浪裏」頗獲佳評,甚至深受梵谷喜愛,該畫即本書的封面,相信這幅畫台灣人也都不陌生。
明治時代可謂歷史上的一大轉變,除了我們比較熟悉的政治之外,美術上的影響更不言可喻;西方的繪畫手法,素描、油畫、水彩筆的創作開啟了日本人藝術創作的新風格,如高橋由一的〈鮭〉(P.130),狩野芳崖的〈悲母觀音圖〉(P.132)則是一幅融合東西方技法描繪的佳作。對於原是製作佛像的佛師高村光雲而言,明治天皇因為頒布「神佛判然令」,毀佛廢釋的情況下失去了工作,從此轉雕作日本風俗、花鳥為主題的象牙雕刻而聲名大噪,算是錯有錯著的際遇了(P.136)。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