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習慣的力量──讓一個好習慣代謝掉一個壞習慣====== [心得]:
作者提出個案例來描述,當自己想借掉一個壞習慣的時候。首先要先了解什麼狀況下,自己會做這個壞習慣
做了這個壞習慣,你的感覺 (書中舉例是會有充實感)。接下來才找個動作你做了也會有充實感,來替代壞習慣
這論點倒是比較少聽到
以下,書中提到 (自己稍微整理)
雖然上癮習慣十分頑固,但想改變其實並不難,可以採取以下四個步驟:
第一步,確定觸發特徵。首先,我們要搞清楚,自己通常是在什麼樣的情景下會發生上癮行為 比如杜希格在他的書中舉了一個咬指甲上癮的少女的臨床案例。
心理醫生問她:當妳把手伸到嘴邊咬指甲時,妳有什麼感覺?
少女說自己的手指有些不自在,指甲根部有些痛,用牙齒去清除指甲邊緣的粗糙部分。
沒錯,指甲感覺不舒服,正是少女要去咬指甲的觸發特徵。
第二步,釐清何種獎勵。起初,心理醫生試圖直接讓少女梳理咬指甲的原因
對於普通患者來說,這是一件特別難以描述的事情。
少女記起自己每當她咬完所有的指甲時,會產生一種分強烈的充實感。
心理醫生立刻抓住了重點──這個上癮習慣的獎勵反映出少女期待獲得這種充實感。
第三步,尋找相同刺激。既然少女潛意識想要的獎勵是充實感,那麼,這種獎勵有沒有可能以其他方式獲得呢?
實踐果然能出真知。少女嘗試了多種方法,最後,資料為她鎖定了幾種替代行為,諸如摩擦手臂、在 桌子上敲指關節等「無害行為」都能迅速產生相同或相似的刺激,帶給她這種充實感。
第四步,新舊習慣更替。既然新行為同樣可以產生類似充實感的獎勵
那麼,新的「無害行為」就能替代會對自己或他人造成不良影響的有害習慣。
在使用相反習慣療法一週後,少女索引卡上的資料顯示,她咬指甲的行為迅速下降為原來的四成三
一個月後,咬指甲的行為已經完全被新行為替代,少女徹底被治癒了。
======即時回饋──是什麼讓你一分鐘看一次手機======
[心得]:
作者用實驗來說明,你會手機上癮是因為手機會給你即時回饋
如果文章接下來介紹避免的方法會更好,個人覺得比較有連貫性,知道原因後當然是想避免拉
以下,書中提到 (自己稍微整理)
有一個實驗,能更進一步解釋「按讚」為什麼讓人如此著迷。
饑腸轆轆的小白鼠可以透過按壓一塊金屬小板,獲得一次食物。
剛開始,饑餓的小白鼠每按壓一次金屬板,都能得到掉落的食物,這個回饋讓小白鼠學會了按按鈕,並且讓牠感覺 到「行為」和「獎勵」是有某種內在聯繫的。
當然,史金納調整了設置,使按壓金屬板不再掉落食物後,小白鼠的按壓行為也會逐漸消失。
史金納覺得這個結果還不能說明問題,於是又換了一種玩法:將食物的投放與小白鼠每次按壓金屬板的關聯從開始 時的百分百完全相關,換成一定程度的隨機機率相關。
實驗發現,隨著機率逐步降低,甚至低到需要按四十至六十次才掉落一次食物時,小白鼠不但不會停下按壓行為,反而
會發了瘋似的不停按按鈕。
實際上,我們發動態的行為,完全可以視為史金納箱中的小白鼠按壓了一次金屬板,而朋友們的按讚或留言,則好比箱
子投放出來的食物──是給我們大腦的獎勵。
顯然,我們發的內容肯定不可能得到百分之百的回饋,按讚或留言必然也是隨機的,這取決於朋友是否正好看到這
則動態,或者看到後他是否選擇做出回饋。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