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上當爸媽這件事:0到3歲嬰幼兒心理學》的書評

lasiwrain 發表於 2019-01-07

本書作者孫明儀長期從事嬰幼兒心理臨床工作及臨床督導,除在英、美國拿有相關碩士學位外,也領有美臨床社工師執照,回台後,更專注於推動台灣嬰幼兒的心理健康及早療發展,可說是台灣嬰幼兒心理界的領頭羊之一。 本書架構從媽媽孕期開始,分章拓展至三歲孩童的世界,書中關懷不只是孩子的身心靈,也教導母親該如何應對孩子的狀態、伴侶的輔助,以及母親自身的情緒調節。

作者文筆流暢,章節間循序漸進,溫暖而不失精確地描述了每個時期媽媽及孩童的狀況,其中穿插嬰幼兒及發展心理學理論讀起來不會咬文嚼字,除了理論外,書中也有提及作者自己帶兩個小孩的心路歷程,以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情境。 而在照看孩子的過程中,當然不可能時時刻刻都按照著理論或者理想狀況來走,偶爾也會有生氣、難過、委屈、疲憊等情緒,作者在描述日常生活的過程中,也試著告訴照顧者,「人非完人」,沒有人天生下來就會當父母的,除了主要照顧者本身的狀態之外,伴侶、支持團隊(自己的父母、托兒中心等)也是很重要的一環。 我很喜歡書裡提及的幾個觀點:比如父性(嚴厲)與母性(溫和)規範的調配,這兩個特質並不是指「父親」和「母親」應該呈現的樣子,而是在生活中教導孩子時的一種方式。 當孩子出門玩完不想洗手就吃東西,我們可以利用父性的方式告訴他:「如果你不洗手,就不能吃東西」,同時也用母性的方式告訴他:「因為玩完手會髒髒的,會讓你生病,所以媽媽/爸爸希望你能夠洗手。」讓孩子理解規範,並且聽懂為什麼你不讓他這麼做,對他的小腦袋來說是很重要的事情。 而在給孩子的選擇上,當孩子有些固執的堅持時,我們可以給他固定的選擇方式,比如孩子想在飯前吃零食,在告訴他不能吃後,照顧者也可以跟孩子說「如果妳吃完飯,還是很想吃巧克力的話,我們可以在洗澡後吃,或者在上床睡覺前吃。」比起限制孩子的行為,不如給他一些延後的選項,孩子會比較能夠穩定情緒(同時也可能洗完澡後就忘記要吃巧克力了)。 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溫柔而堅定」,是一門需要不斷練習,也是最重要的過程。

我覺得這本書相當受用的地方,除了內容平易近人(而非理論派)、很好閱讀之外,章節以年齡作為分界,並且各階段列出孩子理論上會有的發展過程,我們可以很迅速的了解孩子在各階段的發展狀態。但作者也提到,即便是沒有按照「理論」的情況走,也不用太擔心,不論只是慢一點,或者需要家長的輔助,或者是需要早期療育中心的介入,都有很多的資源可以幫上忙,只要你能夠用心地參與孩子生活。 書中也有提到一些新手家庭會遇到的問題,比如要不要當全職照顧者、家事的分工、要不要給長輩帶等等,與長輩在育兒方式上的溝通,都是常常會出現在育兒版上的問題。 同時書裡也不只是照顧到孩子的情緒,對於照顧者該如何取得情緒支持或生活上的幫助等,也有給一些良好的意見,個人認為,這是一本很適合新手家庭一起閱讀的書籍。

當然,俗語也曾有云:「第一個照書養,第二個照豬養。」就是了...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

會員中心